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提問 III ---- 蔡長恩

建築師?!當劉老師提造組織力與創造力的時候,我想到了達文西,隨著時代的前進,專業分工下的建築師,似乎曾一度不再扮演組織者的角色,然而到了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建築師則必須回到組織者的導演角色,除了昔日科學、工藝、技術之外,並更需要進一步的資訊統合,我們要面對的是政治、社會與經濟下快速變動的社會,對世界的定義也不斷的改變,世界如今已經"又熱又平又擠",建築作為所謂的火車頭工業,並是構成社會的基本架構下,似乎更要擔負許多的責任。

劉老師也提到OMA與AMO,這一體兩面的去說明了改造社會的兩種途徑,無論是從建構上的或是內部的改造社會,我想都是讓人思考的課題。 而邱老師所提出的數位構築,或許某的程度上可以詮釋為社會改造的一種方法,我們面對全新的設計方式,跨越了過去那些傳統具有"建築天份"的人所獨占鼇頭的領域,藉由向量空間的組構,構成昔日邊界之外的連續空間,那些絕大部分是用紙筆所無法描繪的(至少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我們只便輸入大量分析下的數據即可,而電腦能帶來的"隨機"性,也帶來相當程度的改變,他免除了人類自然區分的喜好,讓建築呈現上可以準確以析離出的數據構成。 

另外邱老師提到相當有趣的部份是關於記錄性立面的案例,透過建築立面的變化可以與環境產生溝通,或是讓建築立面成為資訊連結的介面等,這些事情讓我思考一些新社會的組合可能。

提問一:
想請問劉老師,台灣的建築師應該在世界舞台中扮演何種導演的角色?是利用地域優勢重新詮釋"華人電影"或是利用亞洲崛起的契機重新論述"亞洲電影"?

提問二:
想請問邱老師,對於數位構築的期許遠景會是什麼?會期待數位構築的建築改變社會的行為或是都市空間的改變等,我們該期待數位構築能對我們帶來多少改變?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數位構築工具是強大的, 卻也是中性的, 就像鉛筆一般, 你若問鉛筆如何改變社會行為或是都市空間是個蠻難以回答的問題, 但是數位化有別的方式影響人與都市, 例如網路與行動科技就深深影響我們對空間的認知與使用方式, 一個社會典範的形成不會只有單一因子, 但資訊社會對照工業社會確實是另一個典範轉移, 我下次講手機怎麼改變社會行為或是都市空間好了....我昨天在成大都計系演講這個"即興城市"題目就關於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