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提問三 – 王威翔

關於劉老師所提,建築學所涉的領域已經從建築擴大到都市、世界,甚至細微到生態環境。建築師所扮演的角色不應只是一個空間製造者。應同時扮演著空間創造者甚至是個作家是個導演。空間的定義不再清楚,模糊在各個領域卻又連繫著彼此。建築師正扮演著這樣的角色。邱老師所提相關-數位建築,讓我對數位建築有了重新的認知和定義。當然,過去對於數位建築和一般同學認知相同,數位建築的成型,關係於參數的設定,那建築師在這過程中所擁有的設計區塊呢?似乎模糊消失。但相對於現在的都市發展或人們對於建築的需求,根本無從定義,如果以想像方式介入設計卻又毫無根據。如果以參數(人們需求指數)當作指標,這樣的有效控制過程,但卻又無法控制結果?似乎存在某種有趣關係,也反映著現在都市現象。

給劉老師:
1.就基於研一所做設計練習,在於從都市現象或數據找出問題,再從所整理資料、圖像尋找解決可能性。這樣的方法穩固所有論述。但就以切入專業技術層面而言,似乎有種跨領域的意味,最後拉回建築,這裡存在著某種刻意關係。那建築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只是替這些所謂的解決機器設計一個外殼?
給邱老師:
1.上課中提到,人對於空間的需求,從簡單量化 – 個人化 – 溝通(時間性)。這樣快速的變化,如果以參數設定,當然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跑出最合乎當下所有需求(自然參數、材質等等…)。這樣的結果,似乎只存在於建築外型或空間內部,但似乎沒有真正回應都市、建築隨機「變動」的這個現象?數位建築應該如何執行或操作才能真正回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