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迴路-吳柏君
記得還未滿四歲以前,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小村莊裡頭,對外只有一條開放道路,日常生活的供需都得靠這條道路,道路的出口處有座土地公廟,廟的後方有條小徑,那是條產業道路,到了傍晚,道路兩旁農田裡的狗會不時的發出咆哮聲,也許是肚子餓了吧,映之像中,媽媽常叮嚀我不要往那裡跑,會說那裡沒什麼好玩的,其實道路盡頭是個大型的墓園,只有每年清明節掃墓時才會來到這裡,當時的我對於這個近在咫尺,卻一年只能來一次的地方感到了些許的好奇,也許是不懂事,加上對於死亡並沒有太大的概念,所以對於此地充滿了無限的幻想。家人為了不讓我們這群活潑亂跳的孩童靠近此地,所以編了不少穿鑿附會的故事,這些故事現在想起來對於孩童似乎也不是那麼的適合,但也達到了嚇阻的功用,無形之中也要造成心理的影響,五歲以後我離開了的故鄉,來到較繁榮的小鎮上生活,鎮上商業發達,過著跟在鄉下時截然不同的生活,那個近在咫尺的地方 ,似乎離我越來越遠
東海花園
不管他以什麼樣的名稱或是什麼樣的形式出現,都無法掩蓋他是個公墓的事實,
也許是經過的時候氣溫較低,也有可能是風比較大,但路旁的急診室入口與商葬用品店,已經毫不遮掩的告訴了我一些事實,走在暸無生氣路上,發現不只是我,大部分的人都在迴避,連掛在樹上的衣服,也顯的淒涼,坡上茂密的蘆葦就顯的有生氣多了,多到似乎在歌頌什麼似的,多到似乎隱藏了什麼,也難怪有些人不喜歡蘆葦。一旁的東大路是條無法迴轉的雙向道路,因為中間有將道路分隔兩半的短柱樁,這樣的道路總是讓人感到有些懊惱,的確有些事情是不太能讓你隨心所欲的。
精神病院
花園的對面是精神病院,這樣的關聯方式實在是讓人有些不毛而慄,病院的外觀沒有什麼異樣,只是建築物的門窗就像失了魂的雙眼,顯的有些空洞,至於裡面住著什麼樣的人,就不得知了,唯一的線索是精神病院的位置就項墓場或是監獄一樣,總是位在都市的邊境上,無疑的被邊緣化,有人說過裡面的人其實比外面的人還要正常,也許是沒辦法忍受制度,或是無法被社會接納,才會落到如此下場,其實每個人都在對抗所謂的制度,通時又能在制度裡遊走,比較有勇氣的人就能走在邊界線上,我想裡頭的人也許是不小心從線上摔了下來的人。
回歸
往上走又是墓場,凌亂的墓場,隱約的藏在雜草堆裡,似乎是被人遺忘似的,附近只有土地公廟與電線桿,走在道路中央,視線都不得不回避依下,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合我一樣,可以確定的是,童年那近在咫尺的墓園,彷彿又出現在眼前
有趣的表皮........ 機制分析模型........陳建榮
主要是針對細胞氣孔機制的運作,做以下幾種分析模型:
1、外在熱漲冷縮的原理,影響內部氣孔細胞(分子)變化及秩序的排列,間接去影響氣孔的開閉.
當外在處於冷水狀態時,流體的水線貼附於氣孔的表皮,空間上下左右收縮,導致內部分子於氣孔上下區域聚集導致氣孔變小.
機制動作模型說明:
力量主要是從左右兩邊方向拉伸,上下空間壓縮而形成氣孔變大
2、植物的播種主要是由果實內部的種子成熟後,因內部空間不足體積變大,導致壓力的變化使果實自然繃開外露,最後在藉著外在的媒介做主要的傳播途徑.
說怎樣的故事之二 - 王威翔
發生對象→不同文化背景(某種地域性)或不同年代(不同物理架構)
↓
創造時間、空間序列錯置(物件、建築)
詹宏志: “上世紀80年代初,台灣的報社裡面還有一種部門,比較難聽的叫‘匪情資料室’。”他很客氣地字斟句酌,“其實就是中國大陸資料室,特許成立,嚴格管制。裡面是什麼?是香港的報紙,從香港的報紙看大陸的消息。-時代下產物
主角設定:1.具有建築背景之建築系畢業生﹡2 2.來台工作之外籍人士(大陸或日本) 3. 具有建築背景之外籍人士(歐美)
故事架構:
(一)主角介紹(對於建築認知,來自於房地產或爺奶)-性格暗述
(二)a.建築系求學間((對於建築認知,來自建築旅行或書籍上或師長告知)-外在影響+產生自我判斷 b.研究所間,和同儕相處-臺灣不同地區、不同年代(認知差異)
(三)主角2來台趣事和相識過程(文化差異所造成)-性格暗述
(四)主角3認識過程
(五)……..
資料收集:
1.不同時代背景下所造成差異(產物)-雜貨店━7-11
2.因應當下所產生行業或空間
a.美國經濟繁榮-陪吃飯、湊人數行業
b.印度交通不便、飲食不同-送便當人員(幾十公里外)
3.具有特色歷史建築-時代變遷下依然存在
4.政治上重要地位(地點)-時代變遷下,不斷改變(政治因素、統治者)
5.推理小說架構-七八十年前的老作家們早已立下規矩,英國作家隆納德.諾克斯(Ronald A. Knox)效法摩西頒布「十誡」,寫下「推理十誡」(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規範書寫原則:
01.凶手必須在故事前半段登場,但要防止讀者完全得知他的思考行動。
02.故事中不可存有超自然力量
03.不許有密室、密道。
04.故事中不應出現不存在的毒藥,以及太複雜需長篇大論解說的犯案工具。
05.有色人種中不可有中國人。(因為中國人被視為具有超能力!)
06.絕不可透過意外和直覺破案。
07.偵探不能犯罪。
08.偵探不應把焦點集中在與無關案情的線索上,避免誤導讀者。
09.偵探身旁的忠心朋友,思維應該坦白;智商最好在一般人之下。
10.除非先寫出有雙胞胎,否則凶手不可以是雙胞胎。
以上「推理十誡」純屬歷史產物僅供參考(有太多誡律早已被打破而且還成為不朽經典之作)。幾年後,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作家范達因(S. S. Van Dine)就更猛了,一口氣擴增一倍,洋洋灑灑寫成「推理小說二十則」:
01.解謎之際,讀者務必擁有與偵探平等的機會。所有的線索得記述清楚。
02.除了凶犯對偵探必然玩弄的犯罪技巧之外,作者不得刻意以欺騙或是詭計去愚弄讀者。
03.故事情節當中不宜添加戀愛性的趣味,以免不合理的情緒擾亂純屬知性的實驗。當前的課題是將凶犯推上正義的法庭,而不是把為愛情煩惱的一對男女引上婚姻的祭壇。
04.不宜把偵探本身,乃至搜查當局的一員變成凶犯,那就等同於拿燦亮的一分銅幣誑稱五元金幣去欺騙別人。
05.務必以邏輯化的推理決定凶犯誰屬。不能假藉偶然、巧合、乃至無動機的自白來決定。因為假藉巧合種種的破案法,相等於故意驅使讀者去作無謂的瞎摸,俟其失敗之後再告以「你費盡周章搜尋的東西,其實一開始就在本人囊中」。此類作者的態度與惡作劇同樣惡劣。
06.推理小說裡必然出現偵探。偵探者不偵探案情就不能稱之為偵探。其任務乃是搜集一切線索,根據此線索一路抽絲剝繭,末了追查出於書中第一章犯下惡行的人物。一名偵探如未能分析這些線索達成結論,那就與查看算術課本卷尾始知解答的小學生一般,不能算作解決了問題。
07.推理小說絕對需要屍體。而這屍體疑點越多越妙。缺乏凶殺的小犯罪是單薄而不夠充分的,為一樁凶殺之外的犯罪佔去三百頁未免太過誇張。總之,你必須回饋讀者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美國人本質上頗富於人性,因此,殘暴的凶殺足以激起其報復心和恐懼心。他們都希望將加害者繩之以法。「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發生了令人髮指的凶殺案」(如王子復仇記),即便比誰都溫厚的讀者都會以滿腔的正當熱忱去從事追蹤。
08.破案務必採取嚴密而又自然的方法。於推理小說,求神問卜、讀心術、降頭術、水晶球之類屬乎禁忌。在根據合理的推理作智能競賽的時候,讀者有的是機會,但若要與實異世界競爭、不能不在形而上的四次元世界四處搜尋,可以說已經輸在出發點上了。
09.偵探──亦即推理的主角只能有一個,誠如古希臘戰劇中的解圍之神Deus ex machina是獨一無二的那樣。為解決一個問題搬來三、四個偵探、甚至整個偵探集團的腦袋,足以分散興趣,不僅會斬斷邏輯直接的脈絡,也會不當的剝奪有心和自己與偵探的頭腦從事智能作戰的讀者的權利。偵探如超過一人,讀者就要分不清誰是他的推理競爭對手了。這等同於讓讀者去和一組接力賽跑選手賽跑。
10.凶犯應是在整個故事裡扮演過或重或輕角色的人物,換言之,務必是讀者所熟悉、所關心的人物才行。於最後一章歸罪於全書中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這種作者等於自曝了缺乏與讀者作智能競賽的能力。
11.作者不宜挑選僕傭──如管家、馬伕、下人、管理員、廚師──作罪犯。那等於把高尚的問題論點加以敷衍搪塞、是太過輕易的解決方式。如此將使讀者感覺不滿與浪費時間。凶犯務必是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整個罪案若只是僕傭之流低層次的所作所為,作者大可不必以書本的形式為之留下記錄。
12.即使連續殺人發生再多的命案,凶犯也只能有一個。凶犯當然可以擁有無足輕重的助手乃至共犯,唯務必由一個人獨自挑起全部的責任,作者應使讀者把全副情恨集中於單一的、具備邪惡性格的人物身上。
13.不宜把秘密組織、黑手黨等等搬進推理小說之中,否則作者等於撈過界跨入冒險小說和間諜傳奇的範疇;這種一概而論的有罪性足以使一樁天衣無縫而又魅力十足的命案遭受到無可補救的污毒。固然推理小說中的殺人凶犯應該擁有正正當當的機會(例如到處都有避風港,或者加以集團性的保護),但允許其逃避到秘密組織裡可又太過頭了。相信任何一個擁有自尊心的一流凶犯,與警方單挑的時候,必都不願意佔這種優勢。
14.殺人的方法和偵查手法務必合理而科學化。換言之,偵探小說裡不容採用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和純屬空想的投機手法。好比利用某種新發現的元素(如超鐳)來殺人,以推理小說而言,算不得是正統的手法。又,讓被害人服用只存在於作者想像中的某種未知的毒藥,亦在禁忌之列。從毒藥學方面來說,推理小說作者不得逾越藥典範圍。作者一旦天馬行空的翱翔於朱爾維奴式的空想世界、漫無禁忌的跳躍於海闊天空的冒險領域,則已逸出推理小說的範疇。
15.問題的真相務必始終一貫,而且明白──唯讀者必須具備能夠洞察的銳眼。也就是說,一旦真相大白,讀者重讀一遍該作品的時候,那解答於某種意義而言,自始至終於眼前凝視讀者──事實上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凶犯──讀者如與偵探同樣聰明,不必等到最後一章,始能領悟到自己已經解開了整個案件的謎。聰明的讀者屢屢如此這般的解答破案是無庸贅言的。於推理小說,我基本的理論之一是推理故事只要結構公正而正統,則絕對防止不了所有的讀者破案。你無能避免經有相當數目的讀者與作者同樣的精明能幹。作者如能就罪案與線索的敘述和提出方式上,展現適度的運動精神和誠實,則具備洞察力的這些讀者必能運用分析、消除法、以及邏輯,與偵探同時指出凶犯來。此即遊戲的妙趣所在。這也說明了那些將大眾小說嗤之以鼻的讀者,何以能夠不臉紅的來看推理小說。
16.推理小說不宜過於重視長篇大論的說明章節、關乎橫生枝節的文學性饒舌、極其精緻的性格分析、與「氣氛」的營造。於罪案的記錄與推理上,這些事所佔地位並不重要;它們將抑止情節的進行,導入不合乎主要目的的問題。推理小說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出問題、並加以分析、成功的導向結論。當然,為了故事真實生動,適度的說明與性格描寫在所必需,一個推理小說作者如能將其文學方面的才能發揮至創造出逼真的現實感,並引起讀者對出場人物與問題的興趣和共鳴,則記錄一樁罪案所必要的正當而適切的「純文學」技法應數足矣。推理小說乃冷靜而莊嚴的工作,讀者所以執而讀之,並非被文學性的修飾、文體、美麗的寫景、或者字裡行間流露的情趣所吸引,而是出乎頭腦的刺激與智能活動,正如彼等狂熱於球賽乃至字謎遊戲那樣。於紐約波洛大球場如火如荼進行的棒球賽中,關乎大自然之美的演說,絲毫無助於提高球迷對這場殊死戰的興趣;在縱橫字謎遊戲的關鍵中夾以語源學或用字法之類的講解,只會使正在努力的試圖將字彙正確的加以組合起來的解謎者焦躁不耐。
17.不宜讓職業性罪犯負擔推理小說中的犯罪責任。打家劫舍之類的犯罪屬警察的領域,而非屬推理小說作者乃至聰明的素人(客串)偵探範疇。那一類的犯罪應屬警察刑事組的日常工作。真正吸引人的犯罪,該是出自教會重鎮或是素以慈善事業聞名的單身婦女之手。
18.推理小說中的犯罪不該以意外死亡或自殺收尾。一部洋洋灑灑的長篇推理巨作如以虎頭蛇尾收場,對讀者無異是一椿不可原諒的欺騙行為。買了書的讀者若以「假犯罪」為由要求退書,一個具有正義感的法庭應作有利於原告的判決,給予該書作者嚴厲的告誡處分,以懲罰他欺騙滿懷好意和信任買下其著作的讀者。
19.推理小說中的犯罪動機必須是個人的。國際性陰諜或戰略屬別的類型──如間諜小說。唯凶殺故事務必涵蓋所謂的心情。反映讀者日常的經驗、使其壓抑的慾望和感情獲得某種程度的宣洩在所必需。
20.再者,為了將我列舉的信條湊成偶數,特別列舉是凡具有自尊心的推理小說作家目前都不屑於採用的若干手法。這些手法過往使用太多,為真正愛好文學性犯罪者所熟悉。而採用這些手法,等於擺明作者的無能與缺乏獨創性。
↓
第7點疑點多,主要創造於主要和配角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造成的認知差異。誤導讀者判斷。
第10點主角必須為大家所關心、所熟析-和時事結合
第16點推理小說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出問題、並加以分析、成功的導向結論-
所提問題-不同時代背景下,建築的可能性?存在性?現有問題?
縱合以上,故事架構必須清楚和問題必須再度釐清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行銷 建築 /下代基因建築-角色- 林 詩翔
經歷與著作(中文書籍)-
1982/06-1987/05 中原大學建築學士
1989/08-1990/12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建築碩士
1990/12―1991/07 Anderson, De Bartolo, Pan 建築師事務所 (Tucson, AZ, USA) 助理設計師
1992/01-1994/01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 / 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課程
1995/12―1998/07 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建築與文化研究室 召集人 (創辦教授,
1997/08―1999/02 交通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所長
1998/07―2004/01交通大學 虛擬設計研究中心 主任創辦教授
1999/02―2001/10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副院長
1999―2001 新竹市政府 首席市政顧問
1999-2002 2020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1999/07―2000/07 宏碁基金會 顧問 (宏碁數位藝術中心 創立計畫主持人)
2000― 遠東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 召集人
2001/08―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教授
2001/8―2005/07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所長 (創所教授)
2001/09―2002/01 明道管理學院數位設計系 兼任教授 (創系教授)
2001/10―2002/01 交通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代院長
2002―2004 亞洲電腦輔助建築設計學會(CAADRIA) 理事長
2002/2―2004/01 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代所長
2002/04―2006/12 工研院光電研究所 創意顧問
2002/08―2005/01 交通大學 建築學院籌備處 籌備主任
2003―2004 青島膠南市政府 建築顧問 2003,大破大立—921校園建築獎。台北: 田園城市。
2003―2005 嘉義市政府 市政顧問
2003/02― 兆曜世際股份有限公司 榮譽董事長
2003/09―交通大學思源基金會 董事
2003/12―2005/01 交通大學 數位創意產業發展中心 指導委員 (創立教授)
2004/07―2005/01 宏碁數位創作獎 指導委員會主席 數位建築多樣性。台北: 田園城市。
2005,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台北: 遠流出版社。展現數位建築。台北: 田園城市。
2006,數位建築&願景東方。台北: 天下文化。建築的涵意(普及版)。天津: 百花文藝。全球在地化—台灣新建築2000-2005。台北: 藝術家。
受邀講座(以國際為主)-
2005, 智利, Uniacc大學建築系
2004, 美國, 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系
2004, 美國, 愛荷華州立大學設計學院
2004, 挪威, 奧斯陸建築學院
2002, 韓國, 延世大學建築系
2001, 美國, 喬治亞州Fulbright Seminar
2001, 泰國, Rangsit大學建築系
1999, 澳洲, 雪梨大學設計運算與認知中心
1997, 2000, 日本, 大阪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1996, 美國,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
1996-, 大陸,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電視/廣播專訪-
2006,2050願景台灣,心靈的顏色,台北電台.
2006,安藤忠雄之旅與數位建築,安蘭sunny city,太陽電台.
2005,未來城市,360度觀點,公共電視.
2005,安藤忠雄,360度觀點,公共電視.
2005,2050願景台灣,寶島新聲電台.
2004,從新竹之心到數位建築,非凡電視 (科技進行式).
2004,台灣建築的未來可能性,文建會2004台灣建築展DVD.
2003,數位創意娛樂產業與教育,公共電視.
2003,新竹城市願景,年代電視.
2002,文學藝術e起來—陳郁秀、張系國、劉育東、陳正然對談,公共電視.
2002,集集車站重建—三十分鐘紀錄片,公共電視.
2002,數位天空之城—台北市立美術館數位建築展,中天新聞.
2002,虛擬長安—再現盛唐,台視公司.
2002,虛擬長安—再現盛唐,年代新聞.
2001,虛擬長安—兩岸研究生交流,年代新聞.
2001,虛擬長安—再現盛唐,年代新聞.
2001,虛擬長安,鳳凰電視新聞.
2001,數位建築—公信電子設計(未來世界、人物專訪),東森電視科技玩家.
2001,數位虛擬自然—公信電子設計,公共電視.
2001,數位建築—公信電子設計,東森新聞.
2001,集集車站,東森新聞.
2001,數位建築—公信電子設計,年代新聞.
2000,2000夢想家—交通大學劉育東,環宇廣播電台.
2000,新竹市數位美術館與新竹數位城市,環宇廣播電台.
2000,巴賽隆那城市發展之旅,公共電視.
2000,數位美術館—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公共電視.
2000,數位建築與數位城市建構,公共電視.
2000,科技實驗人文無限,全國廣播公司.
2000,新竹之心廣場規劃理念,台視公司(大宇傳播).
2000,環境與科技結合—交大竹北校區的規劃理念,中廣新聞網:新聞話題.
2000,新竹之心廣場規劃理念,慈濟大愛電視台:大愛新聞雜誌.
2000,新竹虎林生活館,台視公司(大宇傳播).
1999,數位藝術與生活,中廣新聞網:新聞話題.
1999,何謂數位藝術,中央廣播電台:早安中國人.
1999,新竹舊城與新竹之心,振道有線電視.
1999,宏碁集團渴望數位藝術中心的目標,中央廣播電台.
1999,新竹之心東門城廣場規劃設計理念,真相新聞網.
1999,新竹市都市規劃的過去與未來,公共電視.
1999,21世紀願景—人文的科技城市,警察廣播電台.
1998,專訪劉育東談東門城廣場的未來,振道有線電視.
1998,竹塹臉譜︰劉育東,竹和有線電視.
1998,新竹市都市發展的展望,警察廣播電台.
1997,東門城廣場傳統空間發展介紹,環宇廣播電台.
1996,新竹市社區總體營造專訪,振道有線電視.
*以上資料出處為交大建築所師資網頁/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 一書
專長與領域-
劉育東先生的專業領域:
劉育東先生在業界具代表的專業、個人資本,就是”數位建築”。
在孫德鴻先生所寫的”南郭先生”中一文段落中所提:”歸國後趁著電腦運用在建築設計上越來越普遍之際,向當時略顯矇懂的建築界宣稱有一種新品種的建築叫做「數位建築」,然後趁著大家都還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努力宣揚,弄得好像「數位建築」是他的專利還是禁臠什麼的”、以及劉育東先生著作的:” 數位建築&願景東方。”、” 展現數位建築”、” 數位建築多樣性”、”數位建築的浮現”與幾乎參與出席有關國內數位建築的座談、訪問與刊物例如:”第三屆遠東數位建建築設計展”、 “2000年數位建築與數位城市建構於公共電視播出.”與” 2003,自由國度的數位人,遠見雜誌,第200期:108-112. (成章榆專訪).”等……多數有關數位建築活動。(以上舉例只占冰山一角)
且無論以上舉例是否具正面與負面評價,劉育東先生在台灣與國際之間,與數位建築畫下等號。所以為了可以再更深入舉例,以劉育東先生在所著作的”數位建築的浮現”與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兩本著作為例,藉由劉育東先生對於數位建築初期作品與近期作品作比較,希望能在兩本相差五年時間的著作中,找尋到劉育東先生在數位建築中所扮演角色的線索。
數位建築是什麼?在”數位建築的浮線”約略了解:電腦工具近年來被廣泛利用於不同業界,包含建築業。在建築界除了利用電腦作為繪圖、動畫、模型(較後期,但乃屬呈現)與簡報等表達及呈現工具外。開始思考並執行於要如何能夠落實在幫助建築設計及思考上,使建築設計比起傳統設計更有突破性的發展,且落實在模型、施工等實務的實踐上。並引發建築的機能、形式、空間被從新定義突破。數位建築是這個時代建築的代表,也帶來建築建的革命。數位建築的定義,凡可以以”電腦數位媒材”作為工具落實在建築各個階段,包含發想、分析、細部、規劃、施工等任何建築過程並有別於傳統建築成果,可稱為”數位建築”。
在此書中劉育東先生借由2001年(此書是2001年所發表)以前國際上已經有許多知名的建築師,如:蓋瑞(gary)、艾森曼(eisenman)等已經開始在使用數位媒材當作建築思考的工具並且以落實。述說國內已經慢了一步,也必須面對這項新時代的衝擊。劉育東先生也舉例述說明,第一,每個時代都有建築面對新工具新思維的革命,例如:高第是現代主義的探索者,他認為自然不是偶然的”美”,這種”美”可以落實在結構中並且被表達出來。所以高地將這些自然動植物園樹落實在建築物,我們可以看到有如尤加利樹幹一般的螺旋狀態等…。這項舉例說明了接受衝擊的必要性。第二,各業界都已開始使用數位媒材作為工具,例如:舞蹈家全身裝滿感應系統編舞。說明了電腦運用的普及性。並且請了艾森曼(eisenman)與交大對話。劉育東先生也帶了交大的學生一起實作數位建築作品。最後編入與艾森曼(eisenman)的Q&A合出了這本”數位建築的浮線”。作為國內數位建築的先驅。
接下來劉育東先生也陸續出版了關於數位建築的比本書籍,近期出版的”與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書本內容談”建築是什麼?”、”數位建築是什麼?”作為討論的主題。內文在”建築是什麼?”時,舉例知名歷史建築與現代建築來談建築的七個核心要素”功能性”、”藝術性”…與哲學性。以上七核心。並以”史前哥德時期”、”文藝復興至後現代”與”前數位建築”等不同時期的思考方法
,談”數位建築是什麼?”
但是在五年過後的這本書中,我看到的內容是,多了許多的國際案例,但幾乎沒看到國內的實作(有狂草轉化與邱文傑建築師的新竹之心)作品,多了很多劉育東參加各項活動(包含企業活動)的敘述,多了很多感謝文章(感謝遠東集團、林懷民等……),書中對作者的簡介也多了許多經歷(以國際活動為主)。
書中沒有看到初期對於數位建築的使命與自我期許的空間。
補充-
*目前劉育東先生於天下雜誌每期有固定專欄,2008/12號刊主題”劉先生你願不願意死在這”。內容討論:安藤忠雄先生未來將於三芝建造生平第一做陰宅。
*目前劉育東先生因交大建築一案因無法支付仲觀事物所(林洲民)費用約兩百五十萬,於約2004年左右縱容專案管理員(仲觀),作假審查報告,受檢調起訴。
^^^^^^^^^^^^^^^^^^^^^^^^^^^^^^^^^^^^^^^
^^^^^^^^^^^^^^^^^^^^^^^^^^^^^^^^^^^^^^^
龔書張先生大記事_
1981-1986 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系, 建築學士
1990-1992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 建築碩士
1992-1993 學歷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 設計碩士(專攻建築歷史與理論)
1993-1996 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設計經理
1996 台灣省建築師公會登記建築師
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登記建築師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登記建築師
龔書章先生在1996年以前大多在打下個人基礎,建立文化資本。
1997-2000「建築」雜誌編輯委員
1999-2001「建築師」雜誌編輯委員
「台灣建築」雜誌 編輯委員
室內雜誌年度商業作品金獎(沐蘭日式料理)
2000-2002「室內」雜誌執行編委
2000 空間展演的多重面向:都市地景‧空間體驗‧敘事再現,建築師雜誌,No.312
2000 都市網絡的容器-建築、交通、轉運、站,室內雜誌,No.82
2000 建築、雕塑與地景藝術的空間實驗,建築師雜誌,No.286
在2000年這段時間,龔書章先生主要在國內建築刊物(期刊、雜誌)做編輯,雜誌為國內建築界行銷的通入,藉由這段時街累積自我社會資本。
2000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競圖作品展
2000 台北電影節天幕電影院展場設計競圖第一名
高雄縣鳳山市中崙國中新建工程獲「2001遠東建築獎」決選入圍
2001 新人文建築,13人書寫台北空間新美學,用文字與鋼筋來蓋房子
2001 遠東建築獎,入圍(高雄縣鳳山中崙國中新建工程)
2002 29屆國際燈光設計獎(總統府廣場國際設計競圖展場)
總統府廣場國際設計競圖展場入選2002年29屆國際燈光設計獎
2002年北京清華大學台灣青年建築師研討會代表
2002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代表建築師參選入圍
2003 宜蘭厝,第二期巡迴展
寧靜的地景革命,宜蘭厝建築2
室內設計與裝修雜誌(大陸)年度優秀室內設計作品獎(Eden Cafe)
遠東建築獎,佳作(宜蘭縣政中心凱旋社區公園暨新福宮廣場)
智邦辦公總部大樓競圖
龔書章先生,在雜誌界約兩三年的時間內,設計案大多為競圖案。作品也藉由雜誌刊登。
2004 慕夏四季接待中心
城市謠言─當代華人建築之紅樓夢,台北當代藝術館
日本商業設計協會JCD空間設計國際賞,銀牌獎(上閤屋日本料理台中
衣蝶旗艦店)
2004 日本商業設計協會JCD空間設計國際賞,銅牌獎(橙舍涮涮鍋)
2006 2005台灣建築獎,台灣城鄉的多彩光譜,建築師雜誌,No.374
2006 台灣建築獎(國立屏北高中整體校園新建工程)
2006 宜蘭凱旋社區公園 / 中崙國中,全球在地化-台灣新建築2000-2005
2006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建築展,誠品信義店
2007 德國iF傳達設計大獎(智邦科技研發總部大樓競圖)
龔書章先生作品大多為競圖案或者是規模不大的商業作品為主。且辦理活動、文章發表與作品得獎皆由雜誌所刊登。
補充-
*龔書章先生目前於淡江大學建築系、東海大學建築系、實踐大學建築系與交通大學建築所,皆有任教。
*1996年成立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於台北,為主持人,與吳建森建築師合作。
*龔書章先生專長:於原相事物所簡介-同時俱備設計/創意思考/國際觀能力與經驗,專長於各風格專案形相定位、新時代風格企劃與設計策略。
族群都市 V---蔡長恩
將上次所提之族群城市指標重新回到台北進行檢視,觀察並試驗觀察指標的準確性及可行性。而目標如之前所提,鎖定於萬華區青年公園週遭,該地於2000年台北都會區內部結構分區圖(葉高華製)中處於兩種不同族群的交界,因此可以進行較為有效之比對鑑別。
1.宗教場所指標
該指標包含都市中宗教場所的座落位置以及祭祀的神明類別,為用以判斷是否為本省社區的主要依據。
1-1廟宇擁有廟埕。 -3
1-2廟宇擁有獨立基地。 -3
1-3廟宇位於社區中心。 -5
4.建築外觀指標
透過建築外觀形式進行評斷,而在較為老舊的社區中可以提供較為準確的判斷。
4-1紀念性外牆 -5
4-2混凝土增建外牆 +3
4-3騎樓 -3
4-4山牆 -5
5.環境氛圍指標
以社區店家以及裝飾物等做為社區評斷之標準。
5-1社區入口處國旗設置 +5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課後提問.......陳建榮(補)
曾老師所提到義肢觀點,更讓我反思事物在毀損後找回他的原點時是不是有它多面向可能性,或是可以藉由裝義肢的動作改變掉他原先的功能轉換,而不是找回那先前的原點.生物的增生不也是藉有舊事物的架構重新延續新的生命.
台灣區域性開發似乎逃不掉政治口水的範圍,因此對於追求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環境的期望似乎也就遙不可及,因此想請問程老師在規劃區域性開發時,該注意些神麼事情,.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課後提問2-吳柏君
一.請問程老師
台灣現實建築設計環境,很難有多餘的時間做研究,所以往往會以分工的方式來進行,以至最後失去設計的連續性,請問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二.請問曾老師
在政治角力下產生的建案也可以很有趣,設計裡有很多的機制都是為了因應政治因素,但同時又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的平衡點該如何抓住
提問-----08-12-16--程老師與曾老師-林 詩翔
曾老師提到了是”機制”.機制是種動態的系統,裡面的角色有直接與間接的關聯.這種關連維持著一種危險的平衡.機制的複雜度是有幫助的,這種幫助能找到”被侷限”(我理解成公式或事規則)外的可能性.
最後想同時問兩位老師問題;所有的事物(事件)包含有型態與無形態(機制)與變因(意外事件)都有可能被”數據化”,公式化或簡化嗎?那這樣的”簡化”是抹殺可能性還是創造可能性?
提問IV 蔡長恩
城市修補,這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想法,或許剛好自己在做族群都市的研討,對於城市的記憶與秩序是我感到興趣的部份,有人這麼認為城市是人類社會的巨大外部記憶體,那我想城市是否即是承載著人類社會對於記憶的一種表象。如果是如此的,那麼程老師提及的歷史重疊下的建築組構方式,或許可以用來詮釋我們面對都市的課題。
曾老師提及的“義肢”也讓我感到有趣,我想”手”的遺失,是否需要藉由手的形式來奉還?我想如果是在實用主義下的經驗,那肯定不會是雙手(或許是虎克船長的鉤子),如果是如此,那對於遺失與奉還的經驗想必是需要重新面對的。而7-11所帶來的改變也的確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資訊社會的現象,這也的確造成都市的深度改變,另外還有關於一些實際案例下面對社會各方意識的統合,無疑也給未出過社會的我們一個警惕,給時常過度懷抱夢想的我們一個面對社會的觀察角度。
提問一:
想請問程老師,以台北為例,經過都市計劃下的新興城市空間(格子都市),是否還能夠利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操作?
提問二:
想請問曾老師,在面對城市深度改變的問題時,資訊社會無疑是最大的主因,我們城市探索的經驗逐漸減少,我們要選擇餐廳也不用離開電腦之前,這對於建築的發展,會有什麼改變或機會?
提問-黃彌堅
謝謝老師
而曾老師那天的介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從樹討論到向心、向外性,在跟著討論到樹所形成的聚集居民的空間,我在想假設聚集是因為樹下給人好的空間感及自然自在感所以聚集的話,那麼轉化入集合住宅這種高樓層平面空間中對於空間或機能會有什麼可能性,而且如果用建築史的演化以及現在地球危機議題的話,想請問老師會用什麼有趣的觀點及角度去看現在集合住宅的現象?
謝謝老師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提問四 - 王威翔
給程老師:
1.老師所提的方法論(map),對於某種特定空間,藉由某地區某種空間分析,加入客觀和主觀意識,產生某種機制或方法。這樣的機制再套回所執行設計的區塊,外加基地上的條件,設計產出。這樣的過程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存在。但如果每種空間都有著某種方法機制,這樣影響空間設計上最大因素或許存在於基地本身,那建築師所處理或設計的部份又該再哪?
給曾老師:
1.老師第一部份的作品陳述,主觀意識佔了設計的大半部份。第二階段則是客觀佔了設計的絕大部份(業主或基地)。想問的是,這兩者之間勢必存在某種平衡或關係,那如何在之間取得平衡?或什麼怎樣的 設計,對於現在的你才算的上是「好」設計?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說怎樣的故事 - 王威翔
「書名是《To Kill a Mockingbird》。mockingbird是模仿鳥,歌聲清揚,專門唱歌給人類聽,牠不是害鳥,不曾對人類不好,所以殺一隻模仿鳥是一件不公不義的事。
內容:梅崗城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三○年代的美國南方小鎮,由主述者 思葛以一個六歲小女孩的角度,描述在她六歲至九歲期間所發生的故事。除了與哥哥杰姆及友伴荻兒之間的遊戲之外,還有和鄰居友人的相處、學校裡同學間彼此發生的衝突、小鎮當中埋伏著的種族隔閡及隱而未顯的衝突,這些真實相互不和諧的現象,藉由一個小女孩的眼睛清楚卻又客觀的被描述。這樣看似平常的成長故事,就在小女孩思葛當律師的父親亞惕接下了一宗替黑人辯護的案子開始,有了巨大的轉變,思葛及哥哥在這事件之後成了白人們惡意攻訐的對象,本來風平浪靜的小鎮,也開始有了掩不住的暗濤。辯護事件則主要為描述一名黑人男子被誣控強暴白人女性,為黑人辯護的白人律師如何在種族偏見與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為黑人伸張正義?然而只有白人才能列席陪審團的法庭,審判的結果似乎也早已在意料之內。
看似平凡平靜的社會,卻不是真實合諧。(這裡可能說明某種錯誤或特殊現象被合理化或大眾化的過程)。藉由一個小女孩的觀點去陳述,主要想傳遞某種精神價值(最初的純潔或需求)。這樣客觀下,再導入重大事件,試圖喚醒人們真實的思想價值。辯護事件當然也再次說明在既定無法改變的事實下,最真感動如何被轉換或描述。
故事架構:故事主角應被設定為一個沒有主觀意識的個體-不受各種客觀或社會觀點影響(小孩或外國旅客)。藉由主體在各個場域所經歷的人、事、物,把一切不合理或大眾化事件先合理化。再經由某個重大事件,重新省視。-事實的呈述和心靈的感觀造成的落差,確立目的。
故事呈述方式:以推理小說手法呈現,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每個人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產生不同的結局或看法。科幻部分則是試圖喚醒大家對於未來的想像。彼此交錯。當然,作者個人感觀部份也會在故事其中悄悄滲入讀者心裡。
補充:巴西來的男孩 (作者:艾拉˙雷文)
序:詹宏志 有些作家想到利用「類型混合」的寫作途徑,來給已經過度成熟的推理小說一些新的元素和新的樂趣,卻仍然可以保有推理小說傳統的娛樂功能。艾拉.雷文就是當中一位勇於實驗類型混合的創作者,而他的《巴西來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 1976)正是其中一部混合了科幻小說與推理小說(或者是間諜驚悚小說)兩種元素於一身的重要實驗作品……《巴西來的男孩》就是這麼一本充滿通俗閱讀趣味,卻又耐人尋味的類型混血小說。小說家艾拉.雷文久經好萊塢的洗禮,知道怎麼樣滿足閱讀大眾的懸疑期待與閱讀節奏;這不是純粹文學作家熟悉或願意採用的敘述策略,小說一步一步揭露線索,故事清楚易懂,但各種線索集結成有意義的拼圖也還要經歷兩三百頁的過程,你不會失去閱讀耐性,但也不能門戶洞開,直接猜到結局,這是典型的通俗小說寫作技藝。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迴避-吳柏君
行銷-下代基因建築--林 詩翔
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先提出下代基因建築的組成”份子”。再提出這些份子的共同特點,藉由這些特點提出假設,假設這些就是最基礎的”模矩”。再將這些小模矩套回這各大事件做對應。
在下代基因建築事件中,發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是這群建築師(不關乎有沒有建築師執照的問題。參與下代基因建築的在地建築師)?因為什麼原因與特性被組合起來?所以在這裡我開始找尋這些建築師的”共通性”。
這些建築師,除了簡學義、黃宏輝與陳瑞線以外,其餘龔書章、曾成德、姚仁喜、邱文傑、楊家凱、黃聲遠與劉育東等人,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專任與兼任師資。而黃宏輝則與捷年建設公司常有合作。所以在這裡發現大部分都為交大建築所的師資。那麼為什麼於是”交大”成為團隊,為什麼交大建築的台灣知名建築師密集度這麼高?這各問題將可以沿伸到:它是”下一代基因建築的由來”,他與”下代基因建築問一樣的問題,並得到相似的答案-這些人在這裡得到什麼?”。也代表它是問題的”原始模矩”,”它”是構成了下代基因建築這個”大事件”前的”小事件”。
所以在這裡做了些假設,假設這些建築師是因為這裡有”誘因”所以才存在”交大”這各團體的:
誘因A-這些建築師在這裡,因為這可以”引發機會”。
-------在這,未來可以藉由其他人的機會成為自己的機會。例如”某某活動需要
十位建築師,離這各機會比較接近。
誘因B-這些人在團體裡將成為”機會”
--------在這各團體裡,不同程度的個體集結可以藉由其比自己”程度”高的個體
提升層次,並成為吸引更多個體的注意與投資,最後成為一組誘因。
誘因C-這些人的組合比個體更能製造機會
--------各些個體的能力專長不同,可藉由團體關係相互利用專長,製造更多比起
個體時要花費更多資源的機會。
如果將以上假設在套回大事件(下代基因建築)的名單中,並對照比較,可以發現:
國內知名建築師-
劉育東、曾成德:成為製造團體、機會、誘因與串聯多方個體或單位的主持人。他們是以上能力的”品牌”(需要這樣能力的人第一個想到他們)。他們包含了可以製造”誘因A”的能力、具誘因B與誘因C的成分。有可以說他們藉由誘因B與C滿足誘因A。
簡學義、龔書章、姚仁喜、邱文傑、楊家凱、黃聲遠:在團隊中相互例用團隊其餘個體的專業與機會,並利用團體創造的機會提升自我層次。例如藉由團體的機會認識並接促其他的國際建築師或國內建築師,將原本國內層次的地位提升到國際層次,所以包含了:誘因A、誘因B、誘因C的成分。
而黃宏輝與陳瑞線只能做初步的推論,黃宏輝建築師與捷年企業長期合作在這裡可以得到的優勢是:誘因A、B、C都有,但與其他人較不同,偏向可藉由這次機會提升層次、曝光度與知名度與其他人的成分更重一些,所以”誘因B”的成分更高些(也許是長期與捷年合作所得到的另一項機會)。
而這裡除最大的機會誘因是來自於國外知名建築名牌,在此簡述:如果將國外團體的結構看如同國內一般的”小模矩”,那麼可推輪結構的成分也類似國內一般。這各模矩內的腳色一樣附有”誘因A.B.C”成分在。將尺度放在”下代基因建築”國外模矩對國內模矩的關係”誘因B”成分居多。
所以以上推論可得知,基本上這些事件(交大、下代基因建築)無論大小規模,它的構成結構是一樣的”模矩”。這些”模矩”都必須有”誘因”特質:
*引發誘因特質(誘因A)
*成為誘因特質(誘因B)
*製造誘因特質(誘因C)
記憶-黃彌堅
它說它不是房間,可我明明記得我小時候在這裡睡覺,度過每個放假的夏天在晚上。它又說它也不是客廳,那我小時候坐在那跟外公和哥哥一起悠哉的看電視播的布袋戲又是怎麼回事,特別還是邊看布袋戲邊吃晚餐?
這裡著實有趣,我不知道以我現在的認知我該如何定義它,他總是屬於任人又可以只是我的書房或睡覺的房間。一張2米深4米寬的檜木版床,他被放在「間」中一個貼著牆靠著窗的位置。為了避免地板的濕氣,當時外公硬是把床鋪架高離地面足足50公分多,也因為這樣神奇的隔出了床面上與床面下的空間,也使我離窗戶看外面的世界距離更近了。
因為土角磚這種建材紮實寬厚的原因,以致每一扇窗前都會有形成一個小台面,一般來說像在外婆房間這空間就被拿來放些小東西置物用,然而在這裡我們小孩子就不這麼用了,它會變成椅子也會變成書桌或是哥哥玩機器人我玩伴家家酒的地方,媽媽說她小時候最喜歡做那窗台上數外面的路人還有看下雨天,寫功課時也是或跪或盤的在窗前寫,當腳或膝蓋觸碰到牆面時是冰涼的。說到冰涼,還有一個特殊的經驗是冬天時我們會在床上用棉被當床墊也就是說除了蓋棉被壓的也是棉被,躺在棉被上蓋這棉被聊天看電視,冰涼的牆讓我感覺不在寒冷反而是安全溫暖的。
這裡,充滿了記憶,床版上與窗台前遊戲的同時還聽得到阿姨們聊天的聲音,以及在床前近乎2米寬的走道上擺起桌子吃著過年團圓飯熱呼呼的畫面。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族群都市 IV---蔡長恩
Index may also refer to:
Index (publishing), a detailed list, usually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of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a publication .
Index cards in a rolodex or old library card catalog, early and mid 20th century technologies for maintaining such lists .
In publications:
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 a list of publications which the Catholic Church censored .
Germany's List of Media Harmful to Young People, colloquially known as The Index, published by the Bundesprüfstelle für jugendgefährdende Medien .
In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dex (database), a feature in a computerized database which allows quick access to the rows in a table
(節錄)
族群都市指標:
1.核心廟宇指標
透過廟宇密度以及廟宇所扮演的角色判斷族群的不同,如本省族群的廟宇常在道路與社區核心位置,而外省社區的廟宇則多是在社區建構完成後才被置入。
2.神明指標
透過不同的神明來判斷該族群屬性,如本省人的媽祖信仰等...
3.公共空間開放性
藉由公共空間的連通與開放程度來判斷社區之屬性,如本省社區的開放空間集中於廟埕,外省社區具相互連通的開放空間等。
4.騎樓指標
在較為老舊的社區中可做為判定的標準,本省社區在建築上幾乎都擁有騎樓(即使深度僅不到二米),而早期的外省社區幾乎沒有騎樓的設置。
5.國旗指數
國旗可以作為判斷社區型態的良好依據,在大部分的外省社區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國旗。
課後提問-吳柏君
現等,但對於建築師本身的腳色卻沒有太大的革新,總是被定義在建築設計與建造之上,反觀台灣之建築生態,建築師在整個大環境中顯的被動,無形之中失去了構築大環境之權力,只能做個建築物的設計者,從劉老師的言談之中得知建築師之定位有了新的想法,不同於傳統,必須利用本身具有前瞻性的視野,來檢視我們的生存環境,同時以規劃者的角度,對環境提出微觀或巨觀的想法與決策。而邱老師所提的數位構築同時也跟前者有某總程度的關連,他是一個可以靠著參數跑出多種形式,然後從中挑選的設計,雖然減弱了心與手之間連結的密度,但也從新定義了建築師本身之角色,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決策者。
提問一
請問劉老師,所謂建築師的視野就是能看見更遠更重要的問題,但建築市場如大型開發案,仍然是以利益為導向,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提問二
請問邱老師,數位構築若是能被建造出來,一定是筆龐大的費用,所以形象上的意義似乎大於是在解決建築本身的問題,這是否只是階段性的策略
數位建築複製化.............陳建榮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提問 III ---- 蔡長恩
劉老師也提到OMA與AMO,這一體兩面的去說明了改造社會的兩種途徑,無論是從建構上的或是內部的改造社會,我想都是讓人思考的課題。 而邱老師所提出的數位構築,或許某的程度上可以詮釋為社會改造的一種方法,我們面對全新的設計方式,跨越了過去那些傳統具有"建築天份"的人所獨占鼇頭的領域,藉由向量空間的組構,構成昔日邊界之外的連續空間,那些絕大部分是用紙筆所無法描繪的(至少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我們只便輸入大量分析下的數據即可,而電腦能帶來的"隨機"性,也帶來相當程度的改變,他免除了人類自然區分的喜好,讓建築呈現上可以準確以析離出的數據構成。
另外邱老師提到相當有趣的部份是關於記錄性立面的案例,透過建築立面的變化可以與環境產生溝通,或是讓建築立面成為資訊連結的介面等,這些事情讓我思考一些新社會的組合可能。
提問一:
想請問劉老師,台灣的建築師應該在世界舞台中扮演何種導演的角色?是利用地域優勢重新詮釋"華人電影"或是利用亞洲崛起的契機重新論述"亞洲電影"?
提問二:
想請問邱老師,對於數位構築的期許遠景會是什麼?會期待數位構築的建築改變社會的行為或是都市空間的改變等,我們該期待數位構築能對我們帶來多少改變?
提問-黃彌堅
再以建築的點來說,巴洛克主義曲線裝飾過於奢華之後,出現的是極簡的現代後現代建築風格,然而數位工具進步的現在又開始討論從前空間的流動、扭曲、動態感,只是這些動態它不再是裝飾它可以機能,藉由條件的輸入,例如:氣流、陽光……,建築物變得能源、聰明。但我疑惑的問題是:若是任何型態都能憑空長出那麼歷史感與地域氛圍,那麼數位建築又該如何接續?在拿北京水立方的例子來說數位資料的輸入似乎也沒接收到微氣候的沙塵暴,以致當初想好的自潔功能完全沒作用。所以我想請問邱老師那麼我們操作數位建築中該如何取得平衡。
提問---關於建築人新態度(劉老師),新工具(邱老師)與"本"---林 詩翔
在這裡提出幾個問題,請問兩位老師。在這裡兩位都題到了一種關於,新時代新工具,新建築人應有的新態度。例如:建築師應像一位思想加一般,經過思考、吸收後,統合各項不同的專業方向,提供出一個可容納多樣性俱串聯能力的溝通與串聯的平台。並將最後方向統合,落實在空間或材料上。以及,利用電腦工具的優勢(一種客觀的隨機性與複製能力帶來的多樣性。)來輔助建築人思考,史建築人能有更多的選擇性與方向提供思考。所以在這裡建築人所扮演的角色,其能力重在”選擇”,他要能在許多的例子中準確挑出合適的案例。在這裡我想聽聽兩位老師談,建築的本質在你們心中是什麼?當所有的工具或態度都指向前方時,建築的”本”是什麼?而這個”本”是不會受時代變遷影響的。別的專業談不到的真正”專業”。例如:當許多人追尋流行,大量使用電腦繪圖時,也許2D轉3D的空間尺度基礎概念並未成熟,此時才發現,手繪所帶來的幫助,手腦如合併進使用與串聯,增加腦中對空間的概念,這也許是電腦無法帶來的。(也許例子舉的不好)
提問三 – 王威翔
給劉老師:
1.就基於研一所做設計練習,在於從都市現象或數據找出問題,再從所整理資料、圖像尋找解決可能性。這樣的方法穩固所有論述。但就以切入專業技術層面而言,似乎有種跨領域的意味,最後拉回建築,這裡存在著某種刻意關係。那建築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只是替這些所謂的解決機器設計一個外殼?
給邱老師:
1.上課中提到,人對於空間的需求,從簡單量化 – 個人化 – 溝通(時間性)。這樣快速的變化,如果以參數設定,當然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跑出最合乎當下所有需求(自然參數、材質等等…)。這樣的結果,似乎只存在於建築外型或空間內部,但似乎沒有真正回應都市、建築隨機「變動」的這個現象?數位建築應該如何執行或操作才能真正回應?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聖誕節商品行銷實驗案
原本為東海聖誕節慶所發起,以十二月中至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壓克力商品販賣。目的是為了打平每位同學使用C.N.C.費用800元。於十一月二十七號提出構想。並於十二月二日第二次會議提出每個人初步構想(主要為產品方向與行銷方法)。但此次會議所訂下的行銷手法更改了目的與方向。原本目的以賺取資金為目標,更改為以製造社會擾動方案為對策,再針對此次社會擾動活動提出產品。
產品主要目標為C.N.C壓克力切割商品為主。
時間表:
08/11/27-第一次會議-提出目的與構想
08/12/02-第二次會議-產品與行銷案
08/12/12-第三次會議-時間表、分組、行銷與產品定案
會議內容:
在第二次會議提出-目的為賺取資金所以,原本主要產品與行銷較為傳統,就是針對市場需求提出產品,再針對產品提出行銷與包裝對策。所以在開會過程提出了:
A.聖誕節慶需求為主要產品方向---
情侶產品-以情侶為主要對象,分為量產型產品(可大量製造)與個人化商品(接訂單,無重複性)
節日產品-以聖誕節為主題
各系所產品-以各個系所特色為主,或東海場景為主題
個人化商品-配合以上各項接訂單,無重複性。(例如:指紋之類)
B.無主題方向---
生活週遭之需求的創意構想產品,趁聖誕節日消費潮,推出。
例如:量人體尺度、身材比例的”尺”等……創意產品。
如果在12/25沒賣完,可繼續於網路上販賣,此時B.案風險比較小
以上均為以產品為主行銷為輔的手法。
C.以活動為主題方向—
以行銷為主體,製造活動,再針對活動發行的商品。
以行銷為主要商品。風險較大,但可獲得較曝光機會,增加知名度。
行銷:
A、B案以商品為主,所以提出行銷手法為較傳統的”廣告”方式:
*以網路平台做為傳播謠言製造謠言的工具。(PTT、BLOG、MSN等…)
*以低成本海報與傳單。(效果較差)
C案以行銷為主,先提出擾動方案(製造活動),例如:建榮同學拿著一堆氣球走在東海校園,一邊發送給路過女同學,同時請女同學賞耳光。以上提出類似行動藝術或快閃族的活動後。針對活動提出:
*宣傳計畫-目的使活動效果發揮最大值。以網路、媒體、傳單或是再活動為發酵工具。
*再提出商品販賣
時間-需考慮到成本,並提出防護對策,當賣不好時能及時收手
結論:
*發現行銷並非一人所能運作,當團體合作時管理需相輔相成。
*行銷成果似乎有無法控制的意外因素存在,需要靠點運氣。
*在討論過程中,提到工設學生也有類似的構想、並以網路為媒介落實。但成果並不理想。所以最後決定目前有的資源(成本、時間)打算採取以行銷為主後商品為輔的對策C案(風險較大),為往後的資本鋪路。
對於「變動」一詞,對於都市影響的三大方向 - 王威翔
一、 重新制定一套新的都市生長機制
多機能空間細胞
二、 某種新建築技術或建築發展規則,不受任何都市計劃影響,有效被利用
三、 猶如John Hejduk對於建築設計的手法,把建築故事話(設定一個主題,加入個人感受,編寫故事)、分層化(以既有建築上,分析每段歷史上片刻的建築材質或工法),重新敘述建築或定義建築
Court House
Prison House
後現代建築之定義如下: 採取各種方式來擺脫現代主義的烏托邦主義、程式化,但是卻沒有完全擺脫現實主義。其實,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加上一些別的甚麼的混合。稱為雙重性。
選擇方向:以第三種方式進行,從過去歷史,自己制定一個新的未來(故事)。甚至出現一種新的記憶方式。
族群都市 III---蔡長恩
提問:在都市中的族群對都市架構有何影響?
目前基地位置選定於萬華區域,透過舊地圖與新地圖的對照,可以發現舊居民社區-艋舺(黃色區域)與新住民-南機場公寓及周邊國宅(紅色區塊)的關係。
藉由鄰近的兩塊區域進行族群造成之都市改變的調查,並進行比較,實地查訪當地之氛圍與社區構成之異同。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台中一廣遊記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有趣的表皮----------形式及模式的分析.......陳建榮
形式變化的探討:
溫度隨著高低差,而產生的流體變動,藉由水流的改變形成多變性三度空間有機體.
形體的構成是多面向的改變.
機制模式的研討
將機制的變動,轉化成向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