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提問2 – 王威翔

上課討論的過程中,老師提出了東海大學 某位同學的畢業設計內容,主要的構想則是試圖在台中市舊街區規劃一個同性戀特區,這樣的環境,同性戀者可以盡情的做自己,不受拘束。聽到這樣的想法時,所有的人紛紛開始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性戀者會希望有這樣的區域嗎?這樣豈不是把他們當作特殊人群?根本有種邊緣化的意圖?但若以另一個角度來討論,便可以清楚發現,當我們提出這樣的疑問時,我們是否也已有既定印象,我們認定他們是需要保護,我們有自認為給他們這樣的環境是會造成他們反感的。當反覆思索討論,便會發現,這樣既定的刻版觀點,將會導致我們的設計走向一個死胡同,反之我們也可以藉由這樣的討論,了解每個人的想法再試著重新檢視自己。在討論的過程中,每個人對於事物皆持有不同的形象或看法,是直覺反應想像的,這直覺相對也造就了每個人對於事物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


給林老師:
1. 同性戀特區的設計構想和基地的關係,如果只是因為某種相似的邏輯關係而被確立,是否恰當?(同性戀和老舊社區都需要新的生命、他們在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卻被遺忘,諸如此類的相對應邏輯關係) 。如果這樣對應的關係是可以被運用的,那所有具有相同共通性邏輯的事物是否也能通通一併被處理?
2. 老師曾經說過,直覺下所做的設計最少,但卻最為準確。大多數的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往往想的太多,太過貪心,導致最後的設計無法聚焦。這樣的說法某些部分我相當同意但某些部分確實也困擾著我。直覺下所做的判斷或許是因為未加入許多外在的客觀因素,而最具有設計者個人特色和切入心臟問題的觀點。但是否也因為太過主觀而容易產生盲點,這樣的設計似乎只是設計者個人的自問自答。在這之間應該如何取捨?設計部分又應該在哪個階段被置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