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族群都市 V---蔡長恩

將上次所提之族群城市指標重新回到台北進行檢視,觀察並試驗觀察指標的準確性及可行性。而目標如之前所提,鎖定於萬華區青年公園週遭,該地於2000年台北都會區內部結構分區圖(葉高華製)中處於兩種不同族群的交界,因此可以進行較為有效之比對鑑別。

特色:該區域位於艋舺南方,大多為國宅建築,除眷村遷建外,也有許多低收入戶國宅,本省與外省族群比鄰而居,也有原有外省社區轉變為本省社區的現象發生。

族群都市指標(外省+5/-5本省):
1.宗教場所指標
該指標包含都市中宗教場所的座落位置以及祭祀的神明類別,為用以判斷是否為本省社區的主要依據。
1-1廟宇擁有廟埕。 -3
1-2廟宇擁有獨立基地。 -3
1-3廟宇位於社區中心。 -5
1-4宗教牌樓(佛道教)。 -3
1-5宗教燈籠(佛道教)。 -5
1-6媽祖祭祀 -5

2.公共設施指標
藉由公共設施的分布及類型判斷社區屬性。
2-1街道式攤販市集 -5
2-2公有市場 +3
2-3社區活動中心 +3
2-4守望相助亭 +3
2-5社區委員會(老舊社區) +2

3.公共空間指標
透過公共空間形式及利用方式來作為判斷社區的指標。
3-1各棟建築聯通走道 +2
3-2中央集會廣場 +5

4.建築外觀指標
透過建築外觀形式進行評斷,而在較為老舊的社區中可以提供較為準確的判斷。
4-1紀念性外牆 -5
4-2混凝土增建外牆 +3
4-3騎樓 -3
4-4山牆 -5

5.環境氛圍指標
以社區店家以及裝飾物等做為社區評斷之標準。
5-1社區入口處國旗設置 +5


5-2貿易行(批發商) -5
5-3食品、布料行 -3




(以實地查訪,相片待補...)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有趣的表皮----------模型製作中.......陳建榮

氣孔機制模型製作中.......(補)

課後提問.......陳建榮(補)

設計是多樣性的,是多面向的,它可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許多靈感來源,聽完兩位老師的精心演講後,讓學設計的我們可以在探討設計過程可以更生活化更人性化去思考設計可能性.小從一件零件大致區域開發,在設計發想思維化的衍生,讓設計不在只是單一的建築思考而是更要具有宏觀的思維角度.



曾老師所提到義肢觀點,更讓我反思事物在毀損後找回他的原點時是不是有它多面向可能性,或是可以藉由裝義肢的動作改變掉他原先的功能轉換,而不是找回那先前的原點.生物的增生不也是藉有舊事物的架構重新延續新的生命.



台灣區域性開發似乎逃不掉政治口水的範圍,因此對於追求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環境的期望似乎也就遙不可及,因此想請問程老師在規劃區域性開發時,該注意些神麼事情,.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課後提問2-吳柏君

經過這次演講,發現所謂的建築設計思考並不是指針對客觀的的環境、建造技術或是所謂的業主需求而已,有時候它必須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一直以來我只注意到建築與環境或是使用者的對話,卻忽略設計者本身也是這個對話裡頭的一分子,因為建築並沒有所謂的渾然天成,他一直都是個人造物,既然是人造物那就應該包含設計者本身的心智在裡頭,我想這也是創作裡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從老師們介紹的案子裡,都有設計者本身很明顯且強烈的意念,而所謂的張力就在於現實與意念之間的拔河,也許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結果,但卻有著可被無限探討的空間,我想所建築的價值有很大一部份因該就在這裡吧,只是真實的現實環境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有時還會是個很絕對的因素,連探討的空間都沒有,所以只能試著讓環境產生所謂的質變,我想那就是設計者本身需要去面對的,也許是挑戰,同時也是設計。

一.請問程老師
台灣現實建築設計環境,很難有多餘的時間做研究,所以往往會以分工的方式來進行,以至最後失去設計的連續性,請問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二.請問曾老師
在政治角力下產生的建案也可以很有趣,設計裡有很多的機制都是為了因應政治因素,但同時又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的平衡點該如何抓住

提問-----08-12-16--程老師與曾老師-林 詩翔

程老師提到的是一種設計方法論.從空照的角度,巨觀的分析都市紋理,經由圖像分析,簡化,解構成符號與基本圖像.再從這些圖像的變化找尋出最基本的公式或規則.再將公式的演化套用在城市中小尺度,中尺度與大尺度.這個手法將複雜的事”簡化”後創造出可能性.
曾老師提到了是”機制”.機制是種動態的系統,裡面的角色有直接與間接的關聯.這種關連維持著一種危險的平衡.機制的複雜度是有幫助的,這種幫助能找到”被侷限”(我理解成公式或事規則)外的可能性.
最後想同時問兩位老師問題;所有的事物(事件)包含有型態與無形態(機制)與變因(意外事件)都有可能被”數據化”,公式化或簡化嗎?那這樣的”簡化”是抹殺可能性還是創造可能性?

提問IV 蔡長恩

城市修補,這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想法,或許剛好自己在做族群都市的研討,對於城市的記憶與秩序是我感到興趣的部份,有人這麼認為城市是人類社會的巨大外部記憶體,那我想城市是否即是承載著人類社會對於記憶的一種表象。如果是如此的,那麼程老師提及的歷史重疊下的建築組構方式,或許可以用來詮釋我們面對都市的課題。

曾老師提及的“義肢”也讓我感到有趣,我想”手”的遺失,是否需要藉由手的形式來奉還?我想如果是在實用主義下的經驗,那肯定不會是雙手(或許是虎克船長的鉤子),如果是如此,那對於遺失與奉還的經驗想必是需要重新面對的。而7-11所帶來的改變也的確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資訊社會的現象,這也的確造成都市的深度改變,另外還有關於一些實際案例下面對社會各方意識的統合,無疑也給未出過社會的我們一個警惕,給時常過度懷抱夢想的我們一個面對社會的觀察角度。

提問一:

想請問程老師,以台北為例,經過都市計劃下的新興城市空間(格子都市),是否還能夠利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操作?

提問二:

想請問曾老師,在面對城市深度改變的問題時,資訊社會無疑是最大的主因,我們城市探索的經驗逐漸減少,我們要選擇餐廳也不用離開電腦之前,這對於建築的發展,會有什麼改變或機會?

提問-黃彌堅

那天的演講課中,程老師清楚的為我們說明了如何利用map的方法找出某種秩序,簡化過程再組織出一種新的秩序於建築設計上更或是轉化在實務經驗中的街廓與通廊上。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介紹的一個真實案例:從馬路擴建裝置出去的景觀平台。因為這讓我聯想到,假設有一天集合住宅以一個節能減碳的觀點來談,不再新建,只是在住宅中在增生出其符合個人所期望及需要的空間裝置的話(畢竟現在以台中區市來說空屋率很高),那麼可以形成一種對於未來的設計方法嗎?而且想請問老師對於集合住宅的立面及空間都大同小異有什麼看法,更或還有什麼是我更該去注意的?
謝謝老師

而曾老師那天的介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從樹討論到向心、向外性,在跟著討論到樹所形成的聚集居民的空間,我在想假設聚集是因為樹下給人好的空間感及自然自在感所以聚集的話,那麼轉化入集合住宅這種高樓層平面空間中對於空間或機能會有什麼可能性,而且如果用建築史的演化以及現在地球危機議題的話,想請問老師會用什麼有趣的觀點及角度去看現在集合住宅的現象?
謝謝老師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提問四 - 王威翔

關於程老師所述,建築的設計並沒有所謂絕對主關絕對客觀。好的設計應模糊在這兩者之間。藉由時間軸上空間的變化,map出看似可能或具有某種特性的基本雛型。這樣的雛型或基本架構變成為設計的切入點。(這樣的方式並非紙尋求建築可能,甚至可用來尋找區域特性和區域問題)。曾老師所提義肢部份對我來說,對於日前大部份自以為了解或擅長建築的設計的人應該有所警惕。大家對於某種既定現象有著既有的操作方式。但抱著似狗非狗的想像,才能拋該原有束縛而有全新的創意產生。但或許這之間還存在著某種反社會的背後含意。這種現象的解讀勢必存在著某種主觀看法。

給程老師:
1.老師所提的方法論(map),對於某種特定空間,藉由某地區某種空間分析,加入客觀和主觀意識,產生某種機制或方法。這樣的機制再套回所執行設計的區塊,外加基地上的條件,設計產出。這樣的過程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存在。但如果每種空間都有著某種方法機制,這樣影響空間設計上最大因素或許存在於基地本身,那建築師所處理或設計的部份又該再哪?
給曾老師:
1.老師第一部份的作品陳述,主觀意識佔了設計的大半部份。第二階段則是客觀佔了設計的絕大部份(業主或基地)。想問的是,這兩者之間勢必存在某種平衡或關係,那如何在之間取得平衡?或什麼怎樣的 設計,對於現在的你才算的上是「好」設計?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說怎樣的故事 - 王威翔

故事:梅岡城故事 (作者:哈波˙李)
「書名是《To Kill a Mockingbird》。mockingbird是模仿鳥,歌聲清揚,專門唱歌給人類聽,牠不是害鳥,不曾對人類不好,所以殺一隻模仿鳥是一件不公不義的事。
內容:梅崗城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三○年代的美國南方小鎮,由主述者 思葛以一個六歲小女孩的角度,描述在她六歲至九歲期間所發生的故事。除了與哥哥杰姆及友伴荻兒之間的遊戲之外,還有和鄰居友人的相處、學校裡同學間彼此發生的衝突、小鎮當中埋伏著的種族隔閡及隱而未顯的衝突,這些真實相互不和諧的現象,藉由一個小女孩的眼睛清楚卻又客觀的被描述。這樣看似平常的成長故事,就在小女孩思葛當律師的父親亞惕接下了一宗替黑人辯護的案子開始,有了巨大的轉變,思葛及哥哥在這事件之後成了白人們惡意攻訐的對象,本來風平浪靜的小鎮,也開始有了掩不住的暗濤。辯護事件則主要為描述一名黑人男子被誣控強暴白人女性,為黑人辯護的白人律師如何在種族偏見與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為黑人伸張正義?然而只有白人才能列席陪審團的法庭,審判的結果似乎也早已在意料之內。
看似平凡平靜的社會,卻不是真實合諧。(這裡可能說明某種錯誤或特殊現象被合理化或大眾化的過程)。藉由一個小女孩的觀點去陳述,主要想傳遞某種精神價值(最初的純潔或需求)。這樣客觀下,再導入重大事件,試圖喚醒人們真實的思想價值。辯護事件當然也再次說明在既定無法改變的事實下,最真感動如何被轉換或描述。

故事架構:故事主角應被設定為一個沒有主觀意識的個體-不受各種客觀或社會觀點影響(小孩或外國旅客)。藉由主體在各個場域所經歷的人、事、物,把一切不合理或大眾化事件先合理化。再經由某個重大事件,重新省視。-事實的呈述和心靈的感觀造成的落差,確立目的。
故事呈述方式:以推理小說手法呈現,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每個人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識,產生不同的結局或看法。科幻部分則是試圖喚醒大家對於未來的想像。彼此交錯。當然,作者個人感觀部份也會在故事其中悄悄滲入讀者心裡。
補充:巴西來的男孩 (作者:艾拉˙雷文)
序:詹宏志 有些作家想到利用「類型混合」的寫作途徑,來給已經過度成熟的推理小說一些新的元素和新的樂趣,卻仍然可以保有推理小說傳統的娛樂功能。艾拉.雷文就是當中一位勇於實驗類型混合的創作者,而他的《巴西來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 1976)正是其中一部混合了科幻小說與推理小說(或者是間諜驚悚小說)兩種元素於一身的重要實驗作品……《巴西來的男孩》就是這麼一本充滿通俗閱讀趣味,卻又耐人尋味的類型混血小說。小說家艾拉.雷文久經好萊塢的洗禮,知道怎麼樣滿足閱讀大眾的懸疑期待與閱讀節奏;這不是純粹文學作家熟悉或願意採用的敘述策略,小說一步一步揭露線索,故事清楚易懂,但各種線索集結成有意義的拼圖也還要經歷兩三百頁的過程,你不會失去閱讀耐性,但也不能門戶洞開,直接猜到結局,這是典型的通俗小說寫作技藝。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迴避-吳柏君

會讓我感到恐懼的路線第一個因該是東大路吧,於是騎著機車繞了一圈,道路旁是榮總醫院,而與之遙遙相望的卻是一系列的商葬用品店,這樣的配置,不免讓人聯想起一些不吉利的事,而商店的後方就是眾所皆知的火葬場與墓園,這樣的一條道路,對於死亡的暗示性實在是過於強烈,所以才會讓人感到恐懼,因此完全不見停留下來的行人,同時道路兩旁的蘆葦草都高過於一般人的身高,對於這樣實際存在卻見不到全貌的墓園,往往會存有各式各樣的幻想,於是馬上趕往另一個地點望高寮,在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傳說,當然也發生過實際的社會事件,但由於來到此處遊玩的經驗過多,反而產生了些安全感,於是漫不經心的看著沿海與山底下的風景亂騎,不自覺的騎到山另一面才發現已進入滿山滿谷的募場,由於毫無預警加上天色已晚,所以舜間產生了巨大的恐懼感,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經驗,一個是你想的到,另一個你想不到,於是我推出第三種可能性,那就是那就是你想的到,但事實卻是完全相反。

商葬用品店的後方就是墓園與火葬場


















美麗風景的另外一面是滿山谷的墓場




行銷-下代基因建築--林 詩翔

下一代基因建築的組成有許多因素,將這個”大事件”碎化成原始的結構與模矩。再由模矩作為找尋”線索”(最原始的得與失,或者是目的性)發想。
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先提出下代基因建築的組成”份子”。再提出這些份子的共同特點,藉由這些特點提出假設,假設這些就是最基礎的”模矩”。再將這些小模矩套回這各大事件做對應。
在下代基因建築事件中,發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是這群建築師(不關乎有沒有建築師執照的問題。參與下代基因建築的在地建築師)?因為什麼原因與特性被組合起來?所以在這裡我開始找尋這些建築師的”共通性”。
這些建築師,除了簡學義、黃宏輝與陳瑞線以外,其餘龔書章、曾成德、姚仁喜、邱文傑、楊家凱、黃聲遠與劉育東等人,目前任教於交通大學建築專任與兼任師資。而黃宏輝則與捷年建設公司常有合作。所以在這裡發現大部分都為交大建築所的師資。那麼為什麼於是”交大”成為團隊,為什麼交大建築的台灣知名建築師密集度這麼高?這各問題將可以沿伸到:它是”下一代基因建築的由來”,他與”下代基因建築問一樣的問題,並得到相似的答案-這些人在這裡得到什麼?”。也代表它是問題的”原始模矩”,”它”是構成了下代基因建築這個”大事件”前的”小事件”。
所以在這裡做了些假設,假設這些建築師是因為這裡有”誘因”所以才存在”交大”這各團體的:
誘因A-這些建築師在這裡,因為這可以”引發機會”。
-------在這,未來可以藉由其他人的機會成為自己的機會。例如”某某活動需要
十位建築師,離這各機會比較接近。
誘因B-這些人在團體裡將成為”機會”
--------在這各團體裡,不同程度的個體集結可以藉由其比自己”程度”高的個體
提升層次,並成為吸引更多個體的注意與投資,最後成為一組誘因。
誘因C-這些人的組合比個體更能製造機會
--------各些個體的能力專長不同,可藉由團體關係相互利用專長,製造更多比起
個體時要花費更多資源的機會。
如果將以上假設在套回大事件(下代基因建築)的名單中,並對照比較,可以發現:
國內知名建築師-
劉育東、曾成德:成為製造團體、機會、誘因與串聯多方個體或單位的主持人。他們是以上能力的”品牌”(需要這樣能力的人第一個想到他們)。他們包含了可以製造”誘因A”的能力、具誘因B與誘因C的成分。有可以說他們藉由誘因B與C滿足誘因A。
簡學義、龔書章、姚仁喜、邱文傑、楊家凱、黃聲遠:在團隊中相互例用團隊其餘個體的專業與機會,並利用團體創造的機會提升自我層次。例如藉由團體的機會認識並接促其他的國際建築師或國內建築師,將原本國內層次的地位提升到國際層次,所以包含了:誘因A、誘因B、誘因C的成分。
而黃宏輝與陳瑞線只能做初步的推論,黃宏輝建築師與捷年企業長期合作在這裡可以得到的優勢是:誘因A、B、C都有,但與其他人較不同,偏向可藉由這次機會提升層次、曝光度與知名度與其他人的成分更重一些,所以”誘因B”的成分更高些(也許是長期與捷年合作所得到的另一項機會)。
而這裡除最大的機會誘因是來自於國外知名建築名牌,在此簡述:如果將國外團體的結構看如同國內一般的”小模矩”,那麼可推輪結構的成分也類似國內一般。這各模矩內的腳色一樣附有”誘因A.B.C”成分在。將尺度放在”下代基因建築”國外模矩對國內模矩的關係”誘因B”成分居多。
所以以上推論可得知,基本上這些事件(交大、下代基因建築)無論大小規模,它的構成結構是一樣的”模矩”。這些”模矩”都必須有”誘因”特質:
*引發誘因特質(誘因A)
*成為誘因特質(誘因B)
*製造誘因特質(誘因C)

記憶-黃彌堅

這裡
它說它不是房間,可我明明記得我小時候在這裡睡覺,度過每個放假的夏天在晚上。它又說它也不是客廳,那我小時候坐在那跟外公和哥哥一起悠哉的看電視播的布袋戲又是怎麼回事,特別還是邊看布袋戲邊吃晚餐?
這裡著實有趣,我不知道以我現在的認知我該如何定義它,他總是屬於任人又可以只是我的書房或睡覺的房間。一張2米深4米寬的檜木版床,他被放在「間」中一個貼著牆靠著窗的位置。為了避免地板的濕氣,當時外公硬是把床鋪架高離地面足足50公分多,也因為這樣神奇的隔出了床面上與床面下的空間,也使我離窗戶看外面的世界距離更近了。
因為土角磚這種建材紮實寬厚的原因,以致每一扇窗前都會有形成一個小台面,一般來說像在外婆房間這空間就被拿來放些小東西置物用,然而在這裡我們小孩子就不這麼用了,它會變成椅子也會變成書桌或是哥哥玩機器人我玩伴家家酒的地方,媽媽說她小時候最喜歡做那窗台上數外面的路人還有看下雨天,寫功課時也是或跪或盤的在窗前寫,當腳或膝蓋觸碰到牆面時是冰涼的。說到冰涼,還有一個特殊的經驗是冬天時我們會在床上用棉被當床墊也就是說除了蓋棉被壓的也是棉被,躺在棉被上蓋這棉被聊天看電視,冰涼的牆讓我感覺不在寒冷反而是安全溫暖的。
這裡,充滿了記憶,床版上與窗台前遊戲的同時還聽得到阿姨們聊天的聲音,以及在床前近乎2米寬的走道上擺起桌子吃著過年團圓飯熱呼呼的畫面。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族群都市 IV---蔡長恩

關於Index :索引;卡片索引;文獻索引;標誌;表示;跡象;(刻度盤上的)指針...(節錄)
Index may also refer to:
Index (publishing), a detailed list, usually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of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a publication .
Index cards in a rolodex or old library card catalog, early and mid 20th century technologies for maintaining such lists .

In publications:
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 a list of publications which the Catholic Church censored .
Germany's List of Media Harmful to Young People, colloquially known as The Index, published by the Bundesprüfstelle für jugendgefährdende Medien .

In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dex (database), a feature in a computerized database which allows quick access to the rows in a table

(節錄)

族群都市指標:
1.核心廟宇指標
透過廟宇密度以及廟宇所扮演的角色判斷族群的不同,如本省族群的廟宇常在道路與社區核心位置,而外省社區的廟宇則多是在社區建構完成後才被置入。

2.神明指標
透過不同的神明來判斷該族群屬性,如本省人的媽祖信仰等...

3.公共空間開放性
藉由公共空間的連通與開放程度來判斷社區之屬性,如本省社區的開放空間集中於廟埕,外省社區具相互連通的開放空間等。

4.騎樓指標
在較為老舊的社區中可做為判定的標準,本省社區在建築上幾乎都擁有騎樓(即使深度僅不到二米),而早期的外省社區幾乎沒有騎樓的設置。

5.國旗指數
國旗可以作為判斷社區型態的良好依據,在大部分的外省社區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國旗。

課後提問-吳柏君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建築的想法總是不斷的再改變,從建造的技術到空間的表
現等,但對於建築師本身的腳色卻沒有太大的革新,總是被定義在建築設計與建造之上,反觀台灣之建築生態,建築師在整個大環境中顯的被動,無形之中失去了構築大環境之權力,只能做個建築物的設計者,從劉老師的言談之中得知建築師之定位有了新的想法,不同於傳統,必須利用本身具有前瞻性的視野,來檢視我們的生存環境,同時以規劃者的角度,對環境提出微觀或巨觀的想法與決策。而邱老師所提的數位構築同時也跟前者有某總程度的關連,他是一個可以靠著參數跑出多種形式,然後從中挑選的設計,雖然減弱了心與手之間連結的密度,但也從新定義了建築師本身之角色,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決策者。
提問一
請問劉老師,所謂建築師的視野就是能看見更遠更重要的問題,但建築市場如大型開發案,仍然是以利益為導向,如何從中取得平衡
提問二
請問邱老師,數位構築若是能被建造出來,一定是筆龐大的費用,所以形象上的意義似乎大於是在解決建築本身的問題,這是否只是階段性的策略

數位建築複製化.............陳建榮

數位建築空間改變以往建築樣式的架構,不再只拘限於重直向度的蔓延而是隨時隨地的展現不同自由的形體,建築外型也以不再是方盒的架構出現,而是自由曲線扭轉,因此相較於傳統建築,雖然是美學藝術的一環,但時代的改變科技的進步,那些雕塑般的藝術品給了建築的型式新的可能性的選擇.蓋瑞的天馬行空的設計.哈蒂的狂野般的型式風格,給了數位建築明確的解釋及定義,因此想問邱老師:當數位建築時代的來臨時,建築設計是否會變成只是電腦內建存在的樣式之一,(因聽到老師之前的演講有提到,可以藉由電腦參數變化來選擇你所要的建築形式),而不再需要思考建築在地化可能以及生態系統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