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研究提問-黃彌堅

提問:
現代主義後的集合住宅該如何發展以及之後對人與空間和城市環境能有什麼影響

台灣從前的建築設計是由殖民我們國家的建築師所以影響,而1950~1970年之後的建築設計又是受西方的建築教育所影響。然而,現在的台灣則有部分的城鄉開始從自己當地的地域紋裡中操作設計。反觀目前我們大量複製的集合住宅,似乎還停留在仿製西方的現代主義的建築思維中,對於居住的單一空間環境會擴散影響至城市景觀的態度,依舊缺少了進步未來的觀點及對人與城市的關心。因此我希望藉由研究來找出一種新的可能性對於集合住宅。

研究方法:

用現象學來分析自己的居家經驗作為思考討論,在利用填調與文獻、網路的參考選出不同時期之集合住宅作為研究對象,列表分析其優劣處,從中發展出新住宅空間及建物外殼對城市環境的新的可能性。

1 則留言:

franksu86 提到...

TADA展覽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應該有部分妳可以看看;現在普遍住宅雖然繼承了西方建築的影響,但是70年的建築其實呈現相較現在有更多元的面貌,雖然同樣大體是西方建築教育的影響,甚致是有鼓吹西方現代主義的潮流,檢查過凡是70年代的住宅,會發現台灣過去一些無名建築師對住宅的發展其實很有看法,後來經過台灣經濟大奇蹟後,大量的住宅市場需求;建設集團拿取對於生產相較"方便"的現代主義做為住宅市場的基準,反之,70年代的住宅發展反而停頓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