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的倫理觀和宇宙觀”作者約在文張”序”文篇的後段提及-(關係倫常規範的居室”內外”屬於儒家,而與住宅吉凶相繫的”八方”屬道家,但兩者皆淵源於中國先秦時代)(本文試圖從”內外”和”八方”這兩個觀念出發,結合新舊史料,探索中國傳統居住格局的特點)(說明居士與倫常行為的關係以及宮宅宜忌等超自然信仰的宇宙觀,解析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從以上段落看出作者在這裡與其說為題問,倒可以稱之為驗證。為什麼稱之為驗證?因為作傳統住宅形式的構成在作者的舉例分析為來至於兩者。這兩者為”內外”與”八方”系來自於儒家的傳統規範觀念規範人之間的關係。關係來自於性別,並以房屋內外徑深的關係加以區隔,在以中軸線左右對稱排序,以家庭為單為規範影響社會及天下制度,這就是”內外”;以及來自於道家的道家對於天地運作、季節交替、環境關係(例如人畜房間位置排序,須參照風向氣流等),陽宅陰宅,等地理環境及建築物關係何自然法則數術化宇宙觀神怪化後,落實再建築上的”八方”觀念。
作者的方法與架構:
作者以這兩點做為基礎的發想,在後面的篇幅如:”二、居室”內外”格局的流變”、”三、居室”內外”格局反映的倫常規範:兼論漢代以後的”中門”。兩篇幅內,提出各不同朝代比較以及對照,例如:
生活規範探討形式:
以”禮記”中的’內則’及’曲禮’內文敘述人位的互動,作為引發對於空間的聯想。在比照史料”鳳雛甲組房址,推敲雙方的關係契合度。如下圖:男主外女主內視為傳統民居的基本空間模式
再以”儀禮”中內文對照陝西召陳三號宮室圖以及”爾雅.釋宫”對照出一些啟示:空間的阻隔以中門作為空間內外格局的劃分,大堂所在就是廟,就是所謂家的廳堂,議政和祭祀的地方,主要是延續古代前廟後寢的宮室基本格局.漢代將廣大中庭則移至第二進門後,這是有別其他宮室樣式,但共同主體的建築架構,中軸對稱,深進平遠的原則是不變的.
而中門後的禮儀利用”禮記.喪大記”以及紅樓夢中的人物互動作為對於中門後的聯想:
中門後禮制的規範探討:男不談內部的事情,女不聞外部的事件,這內外劃分主要受到儀禮規範,尤其在祭祀時,女子活動範圍不超過房室(內寢)及後庭院之間.
大功以上的至親在室,小功以下眾婦人在戶外,眾兄弟則是在堂下.喪禮,婦人迎客不下堂,無男主人乃下堂,下堂不哭,因此在喪禮時,女子事自堂與房(中門後),男子是自堂及門(中門前).因此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不改變.
倚盧主要是位於中門與大門之間,就是中庭所在,主要是守喪時期住的地方,但是在第二十五個月舉行祭禮後(大祥),將倚盧漆成白色,改為堊室,並停止外哭,禫祭後停止內哭,主要是受中門為界.中門在空間的架構下主要是男外女內的分界線,從建築物的構件中,是空間的劃分,是祖堂的明間配置,但這劃分內外的制度隨著時代的改變,也以廢弛消失.
而到了”四、住宅方位與凶吉休咎:兼論今之最早的相宅書”與”五、宮宅方位的宇宙觀:四面、八方、十二次與二十四路”兩篇幅中,亦是使用不同時期的始料作為比較與對照,對程中推敲出何者與何者較為相似。例如在”五、宮宅方位的宇宙觀:四面、八方、十二次與二十四路”文中第二段落提及”風”,此時運用了”四方鳳”出自於商朝甲骨文、”合集”文中”三牛、三羊、南三”、及”山海經”中、等….多方文史提及的”四方之神”作為比較。
在這裡不難發現作者的架構手段,在”內外”時,多運用故事情節以及文史內容人物互動及場景敘事再配合文物就遺址來推敲假設,而較虛幻的”八方”則使用較多的文獻集文史故事及宗社遺址地理環境來推敲。
*再次提問:
家是泛指社會文化的現象同時具備濃厚禮的精神地方,從生活起居都離不開禮的架構模式,男女有別,男主外,女主內尊卑區別影響整個中國傳統居室的空間形式.探究形式歷史背景,追溯古代封建制度的規範下,周公治禮,鄭玄解經..等帶給許多社會及生活明確的規範,社會的組成基本元素就是家,家正國家就會安定,因此宗法制度的建立給了國家一種為秩序的統治,給了社會一種安逸的環境,甚至給了家一種倫常的模式.所謂倫常模式就是一種血緣關係的延續父權社會神格化了的表達,這些模式給了封建制度的家庭一種規範,一種紀律,但規範一但被破壞這些倫常就不再存有約束之力,甚至會帶給整個社會災難降臨,國家面臨滅亡的可能.禮制的消失,造成許多歷史上滅國的事件,例如:西周時期三監作亂,楚漢相爭,呂后臨朝稱制,王莽篡漢,外戚干政等,這些事件均發生在象徵國家精神所在的宗廟殿堂上,宗法制度最後以蕩然無存.因此宗廟機能的演變不再是成為國家的宗廟,而是轉化成一般家族性的宗祠,繼續延續宗廟性的功能.
因此探究空間內與外存在的界線,相對於傳統三合院中呈現間與間的關係,空間的組成是有序的排列,每一個間的形式將是塑成三合院的基本架構,成為有紀律社會生活的基礎,因此農村地域的形成,進而如何去形構高階層的空間形式,及高,低階層空間之間的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