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提問四 - 王威翔

關於程老師所述,建築的設計並沒有所謂絕對主關絕對客觀。好的設計應模糊在這兩者之間。藉由時間軸上空間的變化,map出看似可能或具有某種特性的基本雛型。這樣的雛型或基本架構變成為設計的切入點。(這樣的方式並非紙尋求建築可能,甚至可用來尋找區域特性和區域問題)。曾老師所提義肢部份對我來說,對於日前大部份自以為了解或擅長建築的設計的人應該有所警惕。大家對於某種既定現象有著既有的操作方式。但抱著似狗非狗的想像,才能拋該原有束縛而有全新的創意產生。但或許這之間還存在著某種反社會的背後含意。這種現象的解讀勢必存在著某種主觀看法。

給程老師:
1.老師所提的方法論(map),對於某種特定空間,藉由某地區某種空間分析,加入客觀和主觀意識,產生某種機制或方法。這樣的機制再套回所執行設計的區塊,外加基地上的條件,設計產出。這樣的過程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存在。但如果每種空間都有著某種方法機制,這樣影響空間設計上最大因素或許存在於基地本身,那建築師所處理或設計的部份又該再哪?
給曾老師:
1.老師第一部份的作品陳述,主觀意識佔了設計的大半部份。第二階段則是客觀佔了設計的絕大部份(業主或基地)。想問的是,這兩者之間勢必存在某種平衡或關係,那如何在之間取得平衡?或什麼怎樣的 設計,對於現在的你才算的上是「好」設計?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過程中不會沒有問題,mapping過程不會那麼直接透明,還是有許多決定要思考與判斷,重要的是問題還是存在的,不論是你預先假設的或是中途發現的,mapping的過程是讓這些問題更清楚,以便你去找尋對策。

你可以參考李維史佗的「野蠻人的心靈」,他指出兩種處理事物的態度,一種是工程師的,有計畫,有預設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另一種是野蠻人的方法 - bricolage,有人翻成零敲碎打,意思指的是運用任何在手邊的事物來完成一件工作(而不是預先訂做的),它有一種隨機性,一種是情況而定的特性;我自己覺得mapping類似bricolage,因為它也是在mapping 的過程中找到可能,運用「手邊」的任何都市資訊所顯示的可能來形成策略 - 在這裡就是基地的涵構,可是它不一定是都市地圖,我們需要打開更多的可能作為mapping 的對象。

至於建築師能做什麼,我想以上其實都已經在回答這個問題,因為mapping的過程還是有很多你要去思考、判斷和決定,而因著決定所帶來的新問題又需要你去面對,所以它不會是一個「中性」的過程或方法。

程宗賢老師

匿名 提到...

李維史佗 (Levi-Strauss),法國的人類學家,「野性的思維」(抱歉弄錯譯名)是聯經出版的,如果你想看比較建築設計方面的,Colin Rowe的「Collage City」有比較清楚的解釋(p.102-5)

程宗賢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