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族群都市---蔡長恩

提問:在都市中的族群對都市架構有何影響?
經由對於台北市不同族群群聚之聚落調查,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之不同特色與類型,這樣的類型也潛在的改變了都市的形式與構架。

一. 公共設施:
外省社區與本省社區之公共設施有著基本的不同,外省社區擁有中山祠之空間做為社區集會之用(為社區活動中心之濫觴),而本省社區大多數集會都集中於該區域信仰中心之廟宇。
社區活動中心與集會廣場

社區活動中心與集會廣場(外省社區)

另外,透過市場的結構,也成為判斷社區屬性的一個方法。一般來說街道式的傳統市場大多存在於本省社區,而外省社區大多設立公有市場,這或許與本省社區的"自我發展"以及外省社區的"規劃性"有關。

二. 建築形式
本省社區受到日據時期的影響,大多為街屋的形式,且建築之立面造型無論是新建之建築或是舊有建築,都帶有日據時期遺留的風格,並擁有騎樓的設置。而外省社區則幾乎沒有騎樓,在較為老舊的外省社區(眷村或是新設立的社區),受到物資與生存空間匱乏的影響,通常具有明顯的增建現象(違建)。

紀念形式之大樓立面與騎樓

本省社區的街屋架構也影響了該區域未來的發展,長久下來的社區產權劃分繁雜,都市更新速度緩慢,大多數的新建築仍維持著原本街屋之大小,形成狹長型的高樓,也是本省社區的特殊景觀。

向外擴充的增建

三. 道路系統
本省社區的道路大多在日據時期就已經確立,相對於外省社區"規劃性"的格子狀道路系統,本省社區的道路顯得相當狹小彎曲,而從空照圖上更可以看出其不同族群的對比。

被規劃出的眷村社區(中央部份)

外省社區通常也擁有相互緊密聯繫的通道系統,這在早期興建之國宅中仍可看見其存在。


四. 商業行為
在外省社區中,商業行為以飲食方面為大宗,而較老之本省社區則多有茶行與布行的存在,在本省社區中也有較多的特種行業與招牌等商業性質較強的都市風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