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超級新光大道與下代基因建築---以行銷而言


超級新光大道與下代基因建築---以行銷而言
前言:
超級星光大道
超級星光大道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選秀節目,這些參賽者,有著平凡的面孔、與主持人生澀的對答,直接無修飾的情緒反應,平實到像是鄰居或親友般的距離,距離近的可以在客廳餐桌前就看到他們圓夢的過程。當電視機撥放超級星光大道,滿足情緒起伏或各種需求時,無數無意出現或被刻意設計安排過的市場,紛紛出現。
下代基因建築
台灣建築圈似乎也祭起了”建築星光大道”。在2007年九月民間地產公司的建案,由劉育東(劉育東,現為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先生主持,邀請了國內外一共二十位國際級知名建築師,以台灣北部的澳底做為二十位國際級知名建築師,相互交流與較勁的舞台。這樣一個過程,也開動了通往國際市場的列車。
目的:
藉由超級星光大道與下代基因建築兩者不同領域的”星光大道”相互比較,希望藉由客觀或主觀(無法避免)的比較與分析,了解雙方的行銷手段優劣點與市場環境等…………種種因素特質。
研究結構:
利用超級星光大道的流程4P(產品、價格、推廣、通路與配銷)關係架構圖與下代基因的流程4P關係架構圖各個”流程”之間比較差異,並推論、假設。
背景:
超級星光大道
由金星娛樂事業有限公司製作、中國電視公司監製的台灣電視歌唱選秀節目。每一期約半年期間,期間並與不同唱片公司合作,在這各期間的後期簽下參賽者,成為唱遍公司旗下藝人。主持人:陶晶瑩,評審團隊:以流行歌資深詞曲創作人、製作人、造型師,不定期有資深歌手、偶像團體、節目製作人、其他節目主持人等……藝人做為客座評審。一期約有上百位參賽者不等,經過輪番比賽決定十強,在由十強決定出優勝。重要人物,製作人:王偉忠、詹仁雄。
下代基因建築
由呂台年(捷年集團董事長)先生發起下代基因建築,委託劉育東先生擔任主持人,以澳底作為舞台,廣邀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平田晃久、徐惠林、森俊子、張永和、MVRDV、IaN+、Fernando Menis、GRAFT、JDS與國內知名建築師龔書章、曾成德、姚仁喜、邱文傑、楊家凱、簡學義、黃宏輝、陳瑞憲、黃聲遠、劉育東(此時此點引發南郭先生效應),一共二十位國內位知名建築師,打造各自認為生活方式的住宅群。

環境---
超級星光大道--
2007年開播以來主要市場為台灣各年齡層群眾(市場),而後第二屆加入華裔踢館參賽者,第三屆更以海外華人原星夢為口號,廣邀海外參賽者參加比賽,並將獎金提升至新台幣三百萬元,此時有日本、加拿大、韓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選手加入比賽,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星光大道藉由媒體為工具推廣,使得市場由台灣擴張到世界各地。
下代基因建築--
以台灣澳底為舞台,力邀國際十位極具份量的建築名牌,在這裡與國內十位知名的建築師以建築對話,此活動也在劉育東先生的”下代基因建築”這本書中,與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等十餘位建築師策劃的”白院住宅”,及張永和教授於2000年與2004年,於北京主持的”長城腳下的公社”及”運河邊上的院子”兩項計畫,並列為世界建築史上的集體創作中的一項。
比較--
在這裡發現,”超級星光大道”的產生較像是,前期我投資較少(有點實驗的態度),當發現這是符合市場需求時,就適時的加猛藥。而”下代基因建築”則是當業主與主持人決定了、或他們認為有市場,就比須下猛藥,如果效果不高不法馬上收手是危險的缺點。另外”超級星光大道”在實驗時期就有辦法供應市場
累積資金,但”下代基因建築”一開始就是由一大筆資金慢慢消耗與沏分,並且在前期階段並無累積資金。
假設--
如果”下代基因建築”在發起活動時,先設定一段”實驗期”,實驗有無市場需求,或者就算沒有市場,此事件所引發的效應有沒有投資的必要。

市場---
超級星光大道--
目前超級星光大道已經舉辦了四屆了,所吸引的各個不同世代年齡層(以參賽者比賽所唱的歌曲評斷不同聽眾年齡層),吸引地區為台灣、日本、加拿大、韓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可以由參賽者知道收看此節目國家)。而這些國家的不同年齡層觀眾,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需求,有的為了比賽輸贏、支持選手、厭惡選手、喜好歌曲、選手的表演(創作、舞蹈等…)、評審講評、同儕間的話題、紓解壓力等…運用如此姿態的文明來滿足不同的慾望需求。
下代基因建築--
由呂台年(捷年集團董事長)先生主辦,劉育東先生為主持人的下代基因建築活動,以台灣為舞台,無論是觀注或批評,可知道在台灣建築界等…已注意這件大事件的發生。劉育東先生並廣邀國際建築名牌,不但引發了全世界建築圈的注目,也順利將台灣推到世界舞台。
比較--
“超級星光大道”的市場需求比起”下代基因建築”的市場的範圍廣,建築只有建築界或關心建築界的人在注意,並不是每個人都崇拜”建築名牌”,但大家都注意”新不了情”這首歌誰唱會比較高分。
假設—
如果”下代基因建築”可以在活動之前,先舉辦一系列座談會或展覽等…活動,目標是,國小生也會跟你聊”安藤叔叔”。再來以”下代基因建築”活動為主。

產品---
超級星光大道--
當然有市場需求時,產品因應而生,但目前因為時間有線大略舉出幾項:
*超級星光大道節目---本身就是這套產品的大架構(有如抽屜般,裡面承載許多小產品)。
*主持人與各個評審---別的節目會要的產品,也就是說他們以星光大道的XX老師上其他節目,他們本身就是賣那各節目的商品,因為那各節目會在賣給喜歡他們的觀眾。
*製作人(王先生與詹先生)---與上者有些相像,但他們只要出書,就會有人想了解節目如何被製作、大家想買他們腦子裡無形的東西。
*節目被傳唱的歌曲---有些是其他年代的流行歌,但新選手再度選唱,再度有了市場。
*星光班---這些選手本身就為商品,特殊的地方是,商品的”生成”過成的任何階段都有市場,也就是”半成品”等過程都不斷有需求,班含產品的經過都可買賣(例如:蕭敬騰出書,李伯恩拍眼鏡廣告)。
*比賽結束後,推出的唱片---當每一季結束後,十強唱過的歌或唱片公司準備的新單曲出成唱片集在市面上販賣。
*其他---以上提及只是表面比較看的到產品化現象。其中也有許多被衍生出來,被設計好的或是未被計畫好的商品。(例如:黎楚寧於本月13號自殺,送醫搶救回天乏術,在這各過程中,因觀眾對此事件產生”需求”(好奇心等…)媒體爭相報導,製作回憶錄等…。這些事件未在計畫內,但因為有需求因而變質成商品。
這裡特殊的地方是,消費者與業主意相互不斷提出市場需求及商品,如次相互關係成為一種循環機制,在循環的過程中不斷有市場與產品的產生。(例如:上段落提到的市場與產品)
下代基因建築--
下代基因建築已有別於過去傳統建築物流程,傳統建築物流程在後期時,也就是行銷預售階段才有資金流入,這各資金決定了建築品質,並在更後其使用時期才有大量回饋。目前”下代基因”可確定的是在建築與規劃時期劉育東先生就出了一本”下代基因建築”的menu,一本售價990,並在這之前舉辦了”下代基因建展覽會”。
比較--
市場需求到產品,再到消費者為傳統流程規則。”超級星光大道”將這樣的流程轉變成一種循環,當市場需求到產品,再到消費者後,市場變成消費者提供誘因,使原本的消費者轉變成產品。(例如:當一季接近尾聲,開始招募星光下一季,此時有不少消費者希望變成產品)。反觀”下代基因建築”運作流程,就無法這麼活潑。
假設—
如果”下代基因建築”能像超級星光大道一樣,能在不同階段提出不同市場,例如舉辦學生與大師或大師與大師間的辯論會再出成書,或者請某大師設計球鞋、眼境等…,這時市場與產品與消費者的關係可複雜化。(想法還未成熟,目前認為複雜化對市場是好事)


業主---
超級星光大道--
業主方面,以大架構而言,節目是由金星娛樂事業有限公司製作、中國電視公司監製,再這一方就有如業主一般。
下代基因建築--
業主為呂台年先生。
比較—
比較”超級星光大道”與 “下代基因建築”兩者業主模式相近有別於傳統業主,呂台年先生提供基地與資金,但是將大部份決策交由劉育東先生處理,比起台灣傳統業主多了發揮的彈性。比較”超級星光大道”與 “下代基因建築”兩者業主腳色比起傳統台灣建築業主相近。

基地---
超級星光大道--
基地必須有潛在的商機,也就是基地本身就挾帶著一些先天的優劣勢,所以在這裡可將媒體的”基地”轉換為播出的時段,與頻道。
下代基因建築--
基地本身就決定了先天的商機,位於台灣北部澳底,基地周遭為太平洋與雪山山脈以外,據說有湖泊與森林,建築師團隊以此主打為”雙核心”,為主題。


規劃設計---
超級星光大道--
製作人-必須擔任規劃設計,製作人分為兩種。一、代表老闆,負責與電視台談節目開播時段,通常手上會有好幾各大節目。二、帶工作團隊,規劃節目流程、規劃藝人通告、設計與包裝節目。王偉忠與詹仁雄屬前者。
而最後配合電視台或電視公司將節目製作出來。
下代基因建築—
在這裡因業主的關係(詳請看業主篇),劉先生與其他建築師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只要負責把事件炒熱。
比較—
台灣傳統的建築師被賦予的權力,只侷限於規劃與設計階段,甚至到最後只變成幫業主換算利潤的工具。相較起製作人,他的工作範圍界定於節目總架構的不同階段。並且製作人已經被班上螢光幕,成為品牌。
假設—
如果建築師能被品牌化,有如原居於幕後的製作人被搬上螢幕。
如果建築師對於自我本身能重新定義。建築師本身並非只位於建築物的規劃與設計階段,建築師就像製作人一樣,規劃環境-市場/構想-廠商/業主-基地開發-規劃設計-行銷預售-資金運用-施工-建築物經營運作等流程都由建築師規劃行銷,建築師不因只受限於設計階段,必須重新自我定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