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族群都市 VI---蔡長恩

族群都市指標(外省+5/-5本省):

1.宗教場所指標
該指標包含都市中宗教場所的座落位置以及祭祀的神明類別,為用以判斷是否為本省社區的主要依據。
1-1廟宇擁有廟埕。 -3
擁有廟埕之廟宇多具備相當歷史,而較大的廟埕則代表廟宇財力與歷史,因此多在本省社區中出現;廟埕主要供信徒進行廟會活動之用,並於平日成為社區的聚會場所。
1-2廟宇擁有獨立基地。 -3
非置於大樓內之廟宇,在台北市開發地區,獨立基地之廟宇多存於早期開發之社區(本省族群)。
1-3廟宇位於社區中心。 -5
廟宇位於社區發展的中心位置,多為社區的集會中心。
1-4宗教牌樓(佛道教)。 -3
1-5宗教燈籠(佛道教)。 -5

在佛道教固定祭祀慶典時,會由社區外圍佈置燈籠至社區中心之廟宇,多在本省社區。
1-6媽祖祭祀。 -5
本省族群來台時所帶來之信仰,多存於本省社區。


2.公共設施指標
藉由公共設施的分布及類型判斷社區屬性。

2-1街道式攤販市集 -5
街道式市集以本省族群居多,販賣商品以蔬果菜及魚肉類為主。
2-2公有市場 +3
公有市場多鄰近設立於新興社區(外省族群居多),販賣商品除蔬果魚肉之外,偶有南北雜貨及較具中國各地方特色之商品。
2-3社區活動中心 +3
由外省社區中山室轉變而成,為外省社區之特色公共空間。
2-4守望相助亭 +3
台北市較為老舊之社區如設有守望相助亭,則多以外省社區為主。
2-5社區委員會(老舊社區) +2
眷村改建之新興社區仍保留眷村組織力,在早期即具有相當之社區意識,為社區委員會之濫觴。

3.公共空間指標
透過公共空間形式及利用方式來作為判斷社區的指標。
3-1各棟建築聯通走道 +2
多存於眷村與眷村改建之住宅,為建築一、二樓部分建築挑空可供人(車)行,或是藉由人行通道串聯各個住宅之通道形式。
3-2中央集會廣場 +5

4.建築外觀指標
透過建築外觀形式進行評斷,而在較為老舊的社區中可以提供較為準確的判斷。
4-1紀念性外牆 -5
具有拱、柱飾等具紀念性外牆
4-2混凝土增建外牆 +3
眷村增建形式之一,於改建後之住宅增建中仍可以見到,多以外省社區為主。
4-3騎樓 -3
由本省傳統建築亭仔腳轉變而成,為本省族群社區一大特色,通常在較老舊之本省社區,騎樓亦成為營業場所的延伸。
4-4山牆 -5

5.環境氛圍指標
以社區店家以及裝飾物等做為社區評斷之標準。
5-1社區入口處國旗設置 +5
延續外省族群對國家之認同度,位於社區的入口以及辦公處所都可以見到國旗的設置。
5-2貿易行(批發商) -5
5-3食品、布料行 -3

沒有留言: